对思网 > 杂谈 > 正文

​老北京的玉雕(一)

2024-12-15 00:30 来源:对思网 点击:

老北京的玉雕(一)

前面已经分别介绍了被誉为京城工艺“四大名旦”的雕漆和景泰蓝,下面就简单地讲讲玉雕。

玉雕是指玉石经加工雕琢后形成的精美工艺品,是中国最古老的雕刻品种之一。中国玉雕的品种很多,主要有人物、器具、鸟兽、花卉等大件作品,也有别针、戒指、印章、饰物等小件作品,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玉,实际是优质的石。玉石的种类非常多,有白玉、黄玉、碧玉、翡翠及玛瑙、绿松石、芙蓉石等。玉石经加工雕琢成为精美的工艺品,称为玉雕。工艺师在制作过程中,根据不同玉料的天然颜色和自然形状,经过精心设计、反复琢磨,才能把玉石雕制成精美的工艺品。

一直以来考古界认为,公元前五千年的河姆渡文化时期,我国就已出现了玉璜、玉珠等玉器,这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玉文化。然而,如今在辽宁鞍山海城东南45公里处有一个小孤山出土的三件用岫岩老玉沟的玉料所打制成的砍斫器,距今12000年以上,这说明中国的玉器最早和石器一样是从打制到磨制到琢磨逐渐形成而来,这个玉器的出现只能说明在一万多年前中国大地上已经出现了玉石共用的年代,就是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人们发现了玉的特性、美丽的颜色和坚韧的品质,被先人们从以石为主的材质中剥离出来,成为一种专门的材质做出特定的器具。

最早的玉器并不是礼器,而是实用性工具——砍斫器。这从侧面证实了一个问题,玉器的起源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着显赫的出身,而是从实用器基本生产农具起源的。这也说明玉雕艺术的起源来自民间的基础生产劳动,很像那些开国帝王往往来自民间一样,并不神秘。

所以说,玉雕的最早出身并不像广为宣传上讲得那样出身皇族,神坛礼器,那些还是它的后话。它最初应该是最基本的生产劳动资料。玉雕起源不是空穴来风、天外来客,而是生产实践中的一种基本需要。何况本是劳动中创造出的玉雕艺术,陪着巫玉时代的酋长们一块成长,由农具和狩猎用具演变成了礼器,登上了皇家大雅,但它本质上还是对原始生产资料的崇拜,这个在汉唐以前,相当长一段时期,一直没有变化。

简单玉雕时期郑州大河村仰韶文化距今5000年,出土文物有两枚绿松石鱼形饰物;新沂市出土有绿松坠、绿松石蝉与蛙等工艺品;河南安阳殷墟出土有硝玉、绿松石、玛瑙等饰品,在郑州有一枚阴雕弦纹骨质指环是最古老、最完美的戒指。较多的玉雕有玉斧、玉铲、玉刀,以生产工具为主;形态简单的玉壁、玉璜、玉珏、玉珠,以岫玉为主。

商、周、春秋、战国等朝代出现了祭天玉壁、祭地玉琮、传今玉圭、封官爵玉佩等,以玉佩出上较多,它属随身佩戴装饰玉品,亦属礼品。从新石器晚期的良诸文化河姆渡遗址中出土的种类较多。商代出现了玉鸟佩、人首佩、人洛佩等。玉璜是一种弓形弧状玉器,春秋战国时期,琐的造型优美,如春秋白玉龙纹璜、战国黄玉龙首璜。

汉、唐时代,河南独山玉始采于西汉,土地文物证实辽宁峭岩玉属于装饰品的主要玉料。西汉的金缕玉衣是2000片岫岩玉联缀而成,汉代咸阳出土的“汉玉马”也是一件珍品。今安徽无长市出土的汉代环状玉龙首尾相连卷曲如环,还有大小各异的玉壁,其中较大者有青玉壁,雕工精湛;牙壁乳白色,玲巧可爱。唐代佛教盛行,玉石多用于装饰佛像,唐代“幼学琼林”中有玛瑙盘较有名。1970年,陕西何家村出土了唐代一千多种珍贵文物,其中兽场瑙杯就是一件贵重之宝(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酱红色,造型独特,令中外人士心驰神往。

宋、元时代,玉雕工艺已达到质的飞跃,宫廷中设有“玉院”,已有浅磨深琢,浮雕圆刻。元朝开国皇帝忽必烈在开国大典宴请群臣盛酒用的“渎山大玉海”,就是一件巨型玉雕品。用新疆和田整块大玉经5年雕琢而成,重1750kg,可储酒30余担。除大型玉雕外,中小型玉雕很多,如元朝青石玉虎鹿鹰佩等。福建寿山石1500年前被作为雕刻石,南宋时,已大规模开采,到元朝价值倍增,属玉雕主材料。

明、清时代,明末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记载,有良玉虽集京城,工巧则推苏州。明代苏州玉雕艺人陆子冈最有名,发展了“刀刻法”以及“连环会”制作工艺,创造了各种阴阳浮雕于一体的玉雕工艺制品,得到朝廷的赏识,至今仿者不断,是收藏家梦寐以求的珍品。清代玉雕工艺已达到高峰,宫廷设有玉器造办处,督办玉料,宫廷中御用玉器极多。最有代表性“大禹治水图玉山子”巨作,是世界上最大玉件之一,是我国古代玉雕之王,高2.24米,径长80厘米,重8吨。小型玉件不胜枚举,如明代的青玉蓬生贵子佩、清代的嵌宝石点翠管,民间广为流传。

近代玉雕集历史文化之大成,在北京“珍宝馆”还有各种出类拔萃的玉器,其中有著名的一代玉器宗师潘秉衡(1912-1970年)的玉雕作品,品种繁多,作工精湛,被誉为“东方瑰宝”。潘老佳作有“珊瑚黛玉戏鹦鹉”,“俏色玛瑙嵌宝蚌佛”,“珊瑚六臂佛锁蛟龙”等。潘老的创作不仅列为国宝,而且被法国巴黎卢浮宫、美国费城博物馆、日本名古屋博物馆珍藏,为世界艺坛所瞩目。玉雕“怪杰”王树森(1919-1989年)的玉雕有三绝:一绝是艺术精品,料、工、艺三合一;二绝是善用俏色;三绝是思路广泛,做工精湛。他的名作有“珊瑚观音普渡”。近代国玉雕人材虽多,但高精艺人少。今后除继承传统工艺,古为今用,更要学习西方先进的东西,中外结合是玉雕界当务之急。

2016年2月,云南德宏一位玉雕师历时三年雕刻而成的翡翠内衣问世,表面还镶嵌了珍珠、红宝石、碧玺等宝石223颗,奢华无比,作品一经问世,受到业内人士的高度关注。

那么下面我们就分别根据潘秉衡老先生和王树森老先生的回忆来看看北京玉雕的来龙去脉吧。

琢玉艺人潘秉衡,晚年取号玉饕,原籍河北固安县西塘杨村(今为固安县公主府公社西塘杨大队),生于1912年2月,1970年8月故世,终年58岁。

潘的祖辈是雇农。父亲潘振亭是贫农,年幼时曾在私塾寄读二三年,性聪颖,为人勤谨,17岁时(约当清光绪末年),由乡亲杨某介绍来北京灯市口鄂王府当差,为老王爷当书童。

潘秉衡幼年曾寄读私塾。1922年10岁时,父亲携其进京,随居鄂王府约二年。这时父亲教他继续读四书五经。为学之余,潘秉衡对王府中琳琅满目的古玩字画、珠宝玉器,不胜惊奇,十分喜爱。这些艺术品潜移默化地使潘秉衡的心灵受到了民族优秀传统艺术的熏陶,也是潘秉衡艺术生命成长的摇篮。

后来鄂王府家道衰败,潘振亭辞离鄂王府,转至北京大学当校役。潘秉衡随父一起离开鄂王府。

1924年春,潘秉衡考入西城翠花胡同怀幼中学,为三年级插班生,转年毕业,成绩优秀。得父亲帮助,考入北京大学第二院夜大学,读西语系(即今之英语系),名列前茅,得到免学费的优待。但好景不长,约一年光景,因家庭生活困难,父亲忍痛命其辍学谋事,养家糊口(潘秉衡兄弟三人,他居长)。1926年4月,经父友赵姓艺人介绍,潘秉衡进入西四羊市大街路北“剘宝斋”(剘:音“期”)小玉器作坊学徒,从此便开始了琢磨玉石的生涯。

剘宝斋,是当时的“红活作”,主要是制作珊瑚朝珠、佛珠、松石串子(即项链珠)等汉、蒙、藏式首饰,烟袋嘴、鼻烟壶、花盆、花叶、花片等零碎活,以及一些修理、配搭旧玉器业务。潘秉衡入店,拜吴梦麟(吴聋子)为师。吴师傅手艺一般,但为人诚实,爱护徒弟。按旧店规,玉行学徒四年零一节为满师期,前二年不学手艺,专事侍候师傅、掌柜的茶饭、打水、扫地等零杂活,后二年多才马马虎虎给点正经活干,那也是“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但是潘秉衡由于有文化,脑子快,干活勤谨,很为师傅、掌柜所赏识,破例在进店的第七天,就让他上水凳学手艺。(水凳,就是带有盛水砂子锅的琢磨玉器的工具。)

潘秉衡勤学苦练,心不离玉,身不离凳,不到二年时间,就能单独出活,而且数量质量与师傅们比肩。因之,掌柜、师傅们要潘秉衡协助管理店务,承揽活计。就在这时,他大胆地为剘宝斋应承件活业务,如,岫玉狮子门蹲,马、鹿、象、望天吼等兽类,以至盘、碗、觚、瓶等器皿和神佛、人物等。

有一位玉商叫穆祥振的,打听到剘宝斋应件活,拿来一块约一尺二寸见方、重二百多斤的高级碧玉,要求加工。穆样振嘱附从这玉料中做出:一个方形玉罍、四个整底的茶叶罐、四个花觚。这种叫做“套料取材”的做法,在琢玉工艺上是难度极大的做法。所谓“伤了一个就损了一窝”,一般作坊都不敢应承。穆祥振当时确是抱着料跑了不少大小作坊,都没人敢接活,心想到剘宝斋试试看。碰巧在柜上应活的是潘秉衡。他是完全明白个中情由的,对于这桩担风险的买卖,也不免踌躇;但他自称:越是“高招”,越值得研究学习,“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干吧!潘秉衡壮起胆子把活应下来了,并且自己亲手制作。出乎穆祥振的预料,这九件活硬是从出坯到上花,精湛圆满地在潘秉衡手里完成了,而且还多做了一个花瓶。这件事,很快就轰动了北京城的玉器行业。由于这活儿是出在剘宝斋这样一个不显眼的小作坊,所以人们说它是“僻乡产美酒”。潘秉衡的艺名随之大振。

1931年端午节,潘秉衡在剘宝斋学徒契约满期。他不堪受资本家的长期剥削,寻思自立门户,于是邀集师兄弟张文起、王朝凤等,在前门外西湖营开设一个小作坊,字号叫“恒兴永”,承做玉商穆祥振、铁永权以及沙、程等姓的加工活。这时潘秉衡做得已全部是高级玉石,如碧玉《薄胎腰圆方楞四腿炉》、《薄胎花瓶》,青玉《烟盒》,以至巧色白玉《梅花鹿》等。当时潘的“薄胎器皿”技艺开始成熟,作品艺术价值与经济价值很高,外商争购,资本家大发其财,而恒兴永所得的加工费却寥寥无儿。即便如此,潘等因本钱少,无法进料,只是由于活计多,小作坊还是延续下来了。

抗日战争开始,北京市场萧条,恒兴永也收摊了。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