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思网 > 杂谈 > 正文

​《从0到1》:像上帝一样创造

2024-12-14 09:40 来源:对思网 点击:

《从0到1》:像上帝一样创造

重构世界,守护未来。

引子

《从0到1》的作者,彼得·蒂尔,全身散发着光环。

1998年,他与合伙人共同创办了PayPal。2002年,以15亿美元出售给eBay,个人获利6千万美元。

2004年,为Facebook创始人提供了50万美元的启动资金,这项投资为其获得2万倍的收益。同年,成立软件公司Palantir,服务于国防安全与全球金融领域的数据分析,后来成长为一家独角兽公司。

2005年,投资5000万美元创办Founders Fund风险投资公司,为LinkedIn、SpaceX、Yelp等十几家出色的科技新创公司提供早期资金,其中多家公司由PayPal的同事负责营运。

作为著名的PayPal黑帮中的一员,彼得·蒂尔广受赞誉,被誉为硅谷的天使,投资界的思想家。

此外,他成立了蒂尔奖学金(Thiel Fellowship)鼓励年轻人在校园之外学习和创业,以及蒂尔基金(Thiel Foundation),推动科技进步和对未来的长远思考。

2012年,作者在斯坦福大学教授一门关于创业的课程。当时的学生,布莱克·马斯特斯将上课的内容记录成详细的笔记,在校内外广为传阅。后来,经过两人的共同修改,最终集结成书。

通篇可谓,清新如散文、精炼似格言。

可以说,蒂尔站在人类发展的高度,打造了一本表述完美、发人深省的创业手册。

正如《创业家》杂志创始人牛文文所言:

这是一本可以把普通人变成创业者的进化指南。

读完全书,我自己的感受是:卓越的人,没有短板。

从问题开始

全书一开篇,作者就提出了看似简单、却又发人深省的问题:

“在什么重要问题上,你与他人看法不同?”

建议读者在这里稍作停留,花上几分钟时间,尝试思考一下再继续阅读。

。。。。。。

想要答好这个问题,不仅要有与众不同的勇气,更要接纳独立思考所带来的智力挑战。

对比认知与事实的反差,最终引出有质量回答的基本模式:

“多数人的认知是X,然而事实却是反面。”

前者,要求我们洞悉同伴;后者,需要我们探索真相。

看到这里,读者可能会觉得这个问题的答案模式,虽有几分精妙,却还缺些味道。毕竟,在生活中,对事物的看法经常有多种,这之中总有一些会反主流。

所以,更高质量的回答,不仅会分享对于当下的不同看法,更重要的是,透过它我们能够看到不一样的未来

1的分水岭

如果以诞生作为分水岭,新生事物的生命周期可以简单的一分为二:从0到1的创造,和从1到N的复制

然而,这两者却有着天壤之别。

【从0到1】的进步,需要探索新的道路,依靠的是创新,因而也被称为垂直或者深入进步。【从1到N】的进步,需要规模化的生产,依靠的是管理,因而也被称为水平或者广泛进步。

从宏观层面来看,【从0到1】的进步,有一个代名词,叫科技,广义的定义包括任何可以使事情更易完成的方法。【从1到N】的进步,也有一个代名词,叫全球化,即把某地的有用之物推广到世界各地,中国是全球化的范例。

说到这里,作者给出了自己对于上文反主流问题的答案:

“大部分人认为世界的未来由全球化决定,但事实是——科技更有影响力。”

放在今天的时代背景下,这句话可能会引起大家更广泛的共鸣。

此外,我觉得这个分类,能够让我们清晰的区分一家企业是真正的创新型企业,还是承接创新的复制型企业。

在第三章中,作者通过对比谷歌和美国航空业,更深刻的揭示出两者的本质区别。

2012年,全美航空业创造了1600亿美元的营收,而谷歌公司只创造了500亿美元。然而,谷歌从中获得了21%的利润率,是当年航空业的100多倍。同时,巨额利润使得谷歌的市值是所有美国航空公司市值之和的3倍有余。

利润率上的云泥之别,反映的是不同的竞争态势。多家航空公司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但是谷歌却只有一家。

实际上,完全竞争垄断之间存在巨大差别,因此大多数企业都比我们想象中的更靠近这两个极端之一。

在生活中,之所以我们的感受并非如此,主要来自于两者合力对于差别的抹杀。

垄断者为了自我保护,通过把市场描述成若干大市场的并集,夸大(并不存在的)竞争;而非垄断者则恰好相反,通过把市场定义成各种更小市场的交集,夸大自己的独特性。

然而,市场的冷酷无情,最终会清晰的揭示出两者的巨大差别。竞争企业需要面对的难题远不只利润:

如果你给消费者提供价格实惠的产品,自己却获利很少,你就只能给员工发最低工资。而且你不得不减少不必要的开销,甚至降低工作效率。竞争生态系统把人变得冷酷无情,甚至剥夺了人的生命。

法国大厨贝尔纳·卢瓦索是米其林三星得主,他曾这样说:“如果失掉一颗星,我就会去自杀。”卢瓦索保持着他的等级,但是2003年他还是自杀了,因为一家法国餐饮指南调低了其餐厅等级。

这个故事,后来成为了皮克斯(Pixar)公司动画电影《料理鼠王》的现实背景。

反观谷歌,凸显了垄断企业的气定神闲:

因为不用担心和别的企业竞争,它有更大的自主权去关心自己的员工、产品和在更广阔世界里的影响力。谷歌的座右铭——“不作恶”,在某种程度上是品牌策略,同时也显示了成功企业的特性——即使严守道德,也不会影响公司的发展。在商界,钱就是一切,或至少是非常重要。垄断者除了想着赚钱外还有余力想其他事情,而非垄断者就不行。

与传统垄断企业不同,谷歌、苹果等科技巨头,依托着【从0到1】的科技创新,逐步成长为创造性垄断企业。它们在丰富世界的同时,并未人为造成稀缺。

以iPhone为例,消费者很乐意花高价买一部好用的智能手机。而通过设计、生产和营销iPhone手机所获得的垄断利润,是全世界对苹果公司【从0到1】创造力的慷慨嘉奖。

作为对比,我们看到大量进行【从1到N】的制造型智能手机企业,只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微薄的利润。

像上帝一样创造

【从0到1】是如此的吸引人,为什么不去开辟一个只属于自己的蓝海市场,进而成为这个市场的唯一呢?

人类之所以有别于其他物种,是因为人类有创造奇迹的能力。我们称这些奇迹为科技。

而初创公司往往是新科技的诞生地。

从积极的角度说,一个初创公司就是说服一群人,一起规划并铸就新的未来。

初创公司通过创造新科技,重新改写世界历史。进而推动社会更快速地进步,推动人生更自由地发展。

要想完成这个过程,首先要洞悉这个世界的秘密。

与常识相比,秘密将给你带来优势。成功的企业建立于开放却未知的秘密之上,这秘密关乎世界如何运作。

探索秘密的最佳处所就是无人关注的地方,而最好的企业家深谙此理:所有成功的企业都是基于鲜为人知的秘密创立的

其次,你需要为初创企业打好基础。

开头很特殊,它在本质上有别于之后的阶段。在这方面,公司就像国家。早先的错误决定一旦做出(比如选错合伙人、挑错员工),之后就很难改正。

选择合伙人就像结婚,而创始人之间闹矛盾就像离婚一样令人不快。创始人之间的了解程度和他们合作的默契程度同等重要。创始人在共同创业前应有深厚的交情,否则就是在碰运气。

舍弃团体,一个孤独的天才可能会创造出经典的文学艺术作品,却不能创造出整个产业。在商业上,如果没有团队,从0到1是非常困难的。

有了团队之后,管理公司的高管控制公司的董事要各司其职,所以要对创始人和投资人在公司的权力进行正式界定。为了保障与同事和睦相处,也需要规章制度帮助所有人长期保持团结

团队需要激励。对于CEO来说,高薪会诱使他保持现状,而底薪则会促使他为公司创造更多价值。同样的,比起现金奖励,股票报酬更能引导员工在未来创造价值

企业文化方面,作者建议打造帮派文化。选择那些能够在工作上建立持久关系,并真正喜欢团队合作的员工,为他们提供不可替代的工作机会,并让每名员工只专注于一件事情。

特别是在早期,初创公司要尽可能让员工个性相像。共同的世界观,更能够保证公司快速高效的运转,从而生存下来。

再次,重视销售工作,因为顾客不会自动上门。

工程师的梦想是生产足够优良、“可以自销”的产品。然而导致初创公司失败的最主要的原因,不是产品差,而是糟糕的销售。

即使是企业人士也会低估推销的重要性。根本原因在于,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合力掩盖了这一点,让我们察觉不到世界正是由推销驱动的

通常的偏见是:销售人员和其他“中间人”很碍事,优良产品应该在生产出来后直接被神奇地分销出去。然而,顾客不会因为你生产了就来买。你必须设法让顾客来买,而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像看起来那么简单。

以广告为例。广告不会立刻让你购买产品,而是为以后的购买埋下伏笔。没有意识到广告影响力的人会受到双重欺骗。

同时,销售是隐形的。和演戏一样,不露声色的销售最为有效。从事推广工作的人——不管是销售、营销还是广告——其头衔与工作内容毫不相关。这是因为,没有人愿意被提醒自己正在被推销。

具体到如何销售,其基本原则是:在与客户保持联系期间,从每个客户那里赚取的平均总净利(客户生命期价值,CLV)必须超过赢得新客户的平均成本(客户获取成本,CAC)。

获客成本的差异,导致了如下图所示的不同营销模式。

最后,倾尽全力,逐步建立起你的垄断企业。

每个初创公司都应该在非常小的市场内起步。理由很简单:在一个小市场里占主导地位比在大市场里要容易得多。

也许你会觉得占据1000亿美元的大市场的1%要更容易。实际上,在一个大市场中不是找不到一个好的出发点,就是会陷入竞争,所以很难达到那1%。而且,残酷的竞争会吞噬掉你全部的利润。

一个初创企业完美的目标市场是特定的一小群人,而且几乎没有其他竞争者与你竞争

一旦你成功创造了或是主导了一个利基市场,下一步就是扩大规模,逐步打入稍大些的相关市场。

有时在扩张过程中会遇到隐蔽的障碍。比如,eBay的拍卖模式,最适用于个别独具特色的产品,例如钱币和邮票,却不太适用于日常生活用品:人们不会想为铅笔或纸巾叫价,从亚马逊上买更方便。

企业家往往低估了循序渐进发展市场的意义,其实市场需要有纪律地逐步扩大。

尽管颠覆式创新已经被滥用,初创企业在扩大规模的时候,切忌痴迷于破坏。一方面,内在的竞争性会扭曲企业家的自我认识;另一方面,破坏也意味着你是透过旧企业的眼光看待自身的。专注于创新,而不是破坏,同时尽可能地躲开竞争。

最终,当你达到预想的长远目标时,垄断企业基本成型。

这个时候,垄断企业通常会综合以下四个特点:

专利技术:是一家公司最实质性的优势,它使你的产品很难或不能被别的公司复制。一般而言,专利技术在某些方面必须比它最相近的替代品好上10倍才能拥有真正的垄断优势。网络效应:使一项产品随着越来越多的人使用变得更加有用。尽管作用很大,但是除非你的产品在网络群组规模尚小时对初期用户已经具有价值,否则无法收到网络效应。规模经济:垄断企业越大越强:开发一项产品的固定成本(设计、管理、办公地点)需要更高的销量来分摊。软件开发就享有非常大的规模经济效应,因为如果只是对产品重复生产,边际成本趋近于零。然而,服务性企业尤其难做成垄断企业品牌优势:打造一个强势品牌是形成垄断的有力方式。如果先从品牌而不是靠实力来经营,也有很大隐患。没有科技公司可以只靠品牌发展

在这个创造的过程中,每个伟大的企业家都首先是一位设计师。而创造的全过程,会深刻的得益于富有智慧的长期规划。

关于未来的看法

除了如何创业之外,作者对不同的高科技行业,都做了入木三分的点评。这部分内容,散落在书中各处,以下简要的做些摘录。

首先,在第六章,作者对生物技术初创企业与计算机软件初创企业做了如下的对比:

同时,作者指出生物技术初创企业是不明确思维的一个极端例子。

研究者们只拿可能行得通的东西实验,而不是去发展人体系统如何运作的确定理论。生物学家说他们需要采取这种做法,因为基础生物学太难。按他们所说,信息技术初创公司之所以经营得起来,是因为我们自己创造了电脑,而且使其可靠地执行我们的指令。生物技术之所以困难是因为身体不是我们设计的,而且我们越是了解自己的身体,就越是发现身体真是太复杂了。

从这个角度来看,生物医药行业的投资者,要面对远高于计算机行业的不确定性。因而,高瓴资本在创新药赛道,采取全面下注而不是个别重仓的做法,有着深刻的合理性。

其次,在第十二章,作者谈到了人类与机器的关系。

当今的时代,全球化与科技进步交相辉映。从某种意义上说,全球化更加偏重替代,比如劳动力成本差异引发的产业转移;而科技进步更加偏重补充,比如高铁技术的普及,为人类带来更加便捷的交通方式。

尽管计算机技术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机器与人类所擅长的工作却存在着本质上的差异:

人类有意识,擅长在复杂情境下制订计划、做出决策,但不擅长大量数据的处理。计算机则恰恰相反,擅长高效的数据处理,却做不出人类很轻松就能做出的基本判断。

正因为如此,人类与计算机合作所形成的混合策略,成为创立伟大事业的途径。我们在计算机使用上的创新,不仅能够帮助人类做好已有工作,还能帮助人类做到之前不可想象的事情。

在这一点上,我与作者的看法相同:未来最有价值的公司肯定不是靠计算机单独解决问题,而是以创新的方式使用计算机来帮助人类解决难题的公司。

至少在可预见的未来,计算机仍然是辅助人类的工具,而非替代物

再次,在第十三章,作者对比了绿色能源与特斯拉公司。

21世纪初,人们一致认为接下来的大事件是清洁技术。然而,一轮牛熊下来,多数新能源公司折戟沉沙。

作者从以下七个方面,探讨了失败的原因:

工程问题:你的技术具有突破性,而不仅仅是稍有改进吗?时机问题:现在开创事业,时机合适吗?垄断问题:开创之初,是在一个小市场抢占大份额吗?人员问题:你有合适的团队吗?销售问题:除了创造产品,你有没有办法销售产品?持久问题:未来10年或20年,你能保住自己的市场地位吗?秘密问题:你有没有找到一个其他人没有发现的独特机会?

特斯拉的成功,毋庸赘言。恰好我在近两年关注的重点行业就是新能源领域的光伏行业,借着这个话题多说两句。

仔细观察下来,我们会发现,问题的关键还是在于:新兴行业的发展,最终能不能过渡到市场化的商业模式上来

在早期,对于新兴产业来说,政府的扶持政策可谓生死攸关,好比父母的关照与幼儿健康成长的关系。然而,从终局来看,扶持只是手段,以时间换取空间,企业最终能否存活,依靠的还是内生的市场力量。

在这一点上,我国的光伏企业,在依托国家扶持的同时,持续的依靠自身的技术进步,最终将终端产品的成本,降到了可以充分市场化竞争、甚至傲视全球的地步。

对此,更值得思考的问题是:为什么是中国企业,最终完成了光伏行业的平价上网呢?

我个人的看法是,这和中国的资源禀赋,行业的技术特征,以及中国企业家的韧性,密不可分。

也欢迎读者留言,谈谈自己的看法。

后记

商业世界的每一刻都不会重演。

你无法通过简单模仿现在的成功企业,或者它们的创始人,来复刻同样的成功。这是因为,从0到1的创造过程,就像进化一样,无法摆脱内外在环境或硬或软的约束。事实上,你所模仿的对象本身,已然成为了环境的一部分,自然也约束着你。

正所谓:“学我者死,像我者生。”

每位创造者,所要做的事情,就是去悉心感受当下的环境,并在边界的触碰中,找到那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

然后,集聚起全部的力量,破界而出。

这一刻,蛹化为蝶,新的型态诞生了。

而所有这一切,发端于创造者对世界的重新认知

仿佛古人第一眼看见这个世界那样,充满了新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