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思网 > 杂谈 > 正文

​我眼中的晋城二中

2025-02-14 02:38 来源:对思网 点击:

我眼中的晋城二中




韩 山


我眼中的晋城二中

我在晋城二中工作期间,作为参与者和见证者,目睹了二中的发展。二中老师们任劳任怨的姿态让我印象深刻。但对于二中的发展,有些人却有不同的认识,认为二中的学生能够考上一流名校有点侥幸,无非是些“漏网之鱼”。
对于这样的说法,我不敢苟同。
首先,这否定了“二中人”的辛勤和努力,似乎二中人就是靠着“捡漏”过生活;其次,这又是不成熟的且带有明显的偏见。他们似乎没有意识到,他们口中所谓的“小幸运”与近些年二中的发展极不相称。
相反,我相信“越努力,越幸运”!
二中是“幸运”的,但这种“幸运”是所有的“二中人”努力出来的,而不是靠“刮刮乐”刮出来的。所以,对于“捡漏”这种看法,我始终保持着一种“温和的愤怒”。
什么叫“温和的愤怒”?
“愤怒”,是因为我在二中工作了十余年,始终以一个“二中人”的身份自居,深知二中老师的“不易”,故而听不得那些“抹杀”二中成绩的说法。
而“温和”是说,对于这样的看法,我们又不能唇枪舌战地去反驳,因为你一旦反驳,就陷入了无意义的争论之中,而且反驳的越多,越显得自己真的是想“无理占三分”。这有失君子之为。
拉伯雷说:“当事实摆在眼前的时候,说话和辩论都是多余的”。
二中近些年的进步有目共睹,虽说没有必要做一些口舌之争,但对于“捡漏”这样的看法,我们还是有必要做一些深度思考。
有句谚语说得好,“思考,就是同自己争论!”
于是,我掏心窝地问了一下自己:
“二中的老师有没有这样的想法?二中的学生有没有这样的想法?二中学生的家长又有没有这样的想法?”
在一系列的追问之下,我发现,这种“捡漏”的想法其实并不简单,它的背后隐藏着一种非常奇怪的逻辑关系。
针对上面的自问,我的回答是:
老师当然是有“捡漏”的想法,而且,老师们肯定希望“漏”下来的越多越好。试问,哪个学校的老师不想要优质生源?但现实地讲,这种想法太幼稚了,毕竟优质生源太少了!
学生也有这样的想法,尤其是那些接近一中分数线却没有达到一中分数线的学生,他们也许不会把自己“来到二中”视为一种幸运。这样说,或许有些绝对,但却是事实。
持有这种想法的学生,为自己没有考上一中而心生不满,为自己的“清北梦”无法在二中实现而感到沮丧,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心态都调整不过来。
难道家长就没有这样的想法吗?
有,甚至更胜一筹!
高一新生入学时,我每每会听到这样的声音,“我家孩可是一中的把式,只是中考没发挥好,平时考试都是年级里的前十名……”
家长的语气中除了有一种遗憾之外,似乎还掺杂着一丝“胁迫”,言外之意是说,“你二中可是要把我们孩子培养好了,否则就对不起我们孩子,因为他可是‘一中的把式’”。
对于这样的声音,我感到有些“尴尬”,却又不知该怎么回答。但从这句话里,我们可以看出一种地位上的“不对等”。似乎在家长的心目中存在这样一种排序:
一中>孩子>二中。
这种排序的结果是:
如果孩子考上了一中,高考没有考出理想的成绩,那是孩子自己的问题,与一中没有关系,因为一中是晋城最好的学校,对此你必须无怨无悔。
而如果孩子差几分去不了一中,“漏”到了二中,高考的时候没有考出理想的成绩,那就不单单是孩子自己的问题了,二中也得负一部分责任。
为什么?
因为在家长的心中,“我家孩可是一中的把式”。这个句式还可以两用,用法如下:
倘若考好了,有人会说,“人家孩当初就是一中的把式”倘若考差了,又有人会说,“人家孩当初可是一中的把式”。
大家看到没有?这就是汉语的博大精深之处。一字之差,就揭示出了人们心目中那种“奇怪的逻辑”——
一个“就”字肯定了孩子自身的“天赋”,抹掉了二中的培养,而一个“可”字则回避了孩子自身的问题,强调孩子考不好,是因为二中这个平台不够好。
我想,正是由于存在这种“奇怪的逻辑”,才会有人无视二中取得的成绩,进而以一种“捡漏”的想法取而代之。
其实,你只需稍加思考就会发现,这种“捡漏”的想法实则是一种心理上的“投机”行为,其本质是荒诞的、经不起思索的。
试想,倘若二中的老师都坐在那里守株待兔,等着“捡漏”,二中会有今天的发展吗?
让我们再进一步。
既然“捡漏”的想法人们心中普遍存在的,那么我们该如何应对?
我想,这个问题是二中的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教师),首先要面对的也是必须得解决的。学生心中也有“捡漏”的想法,而“捡漏”实际上是一种心理上的认知偏差。
一些学生因为自己没有考上一中,就认为自己的努力没有得到认可,认为自己遇到了人生中最大的“滑铁卢”,进而灰心丧气,一蹶不振。这种不成熟的心理认知会一直左右学生的学习状态。
或许,这些学生会一如既往地努力下去,但这种努力不是“自信”的、积极的,而没有自信支撑下的努力,只能是任务式的,是为了不辜负别人(父母和老师)的期望而进行的一种学习行为。
这种学习当然是缺乏动力的。
而如何给予学生学习的动力,如何让学生重塑学习的自信,这是二中的老师和学生亟待解决的问题,当然也是二中的老师解决起来最拿手的!
让我们再次回到“我家孩可是一中的把式”这句话上来。
这句话本身就是一种“空中楼阁”,因为它不是建立在事实之上。事实是,孩子没有达到一中的分数线,来到了二中。如果某些愿望只靠凭空想象就能实现的话,我大可以说,所有的中考考生都是一中的把式。
有道是:既来之,则安之。或许,冷静下来,认真地反思一下,认清自己的现状才是唯一的出路。
也就是说,我们必须面对事实,认真地分析一下孩子没有考上一中的原因,而不是把自己置于上面那种不平等的“奇怪的逻辑关系”之中,把孩子没有考上一中来到二中认为是什么“漏网之鱼”。
据我的经验,那些“差点”考上一中却没有考上一中的学生往往有以下一些不足:
1. 有偏科和弱科
二中常常有这样的学生,数理化都很优秀,但英语太差。有的学生中考中数学和理综几乎满分,但英语只能考三四十分。偏科偏到如此程度,是“令人发指”的。要知道,这种偏科和弱科的现象在二中的学生中绝不是什么个例,只不过分数之间的差距没有这么大的悬殊罢了。
对于这样的学生,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帮助学生取长补短,以弥补某些科目上的不足,从而让学生的各科变得均衡起来。而一旦弱科被提起来之后,学生的成绩将是一个巨大的提升。
2. 学习习惯不好
有的孩子看起来“很聪明”,但这种聪明多指思维上的敏捷性,这种敏捷是短暂的,瞬间即逝的,如果不加以巩固,很难形成长久的记忆。要形成长久的记忆,必须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但这些学生在学习习惯上,表现的可能就不那么“聪明”了。
这里面,有的眼高手低,对作业的认识不够;有的好高骛远,总是喜欢做一些难题,不喜欢在基础题上多花时间;有的只喜欢往前看,不反思和总结;也有只知道低头拉车,从不抬头看路……
对于这样一些学习习惯不好的学生,必须得加以修正,方能有质的突破,否则他在中考中怎么失败的,在高考中也会遇到同样的失败。
3. 学得慢
学习其实跟吃饭一样,吃饭的时候,有的人吃饭狼吞虎咽,而有的人则习惯于细嚼慢咽。学习也是这样,每个学生的接受信息、转化信息以及综合信息的能力是不同的。
有的学生接受信息能力强,但转化和综合信息的能力不强,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学得快也忘得快”;而有的学生接受信息能力差了一些,但转化和综合信息的能力比较强,表现出来就是“学得慢,但记得牢”。
此外,还存在有的学生对声音信息比较敏感,有的学生对视觉信息比较敏感等差异。
我觉得,相比于一中的学生,二中的学生接受信息、转化信息和综合信息的能力普遍差一些,这就决定了二中学生的学习过程必须是“细嚼慢咽”型的,而且还得经常性地“反刍”,这样才能保证知识在头脑中的有效性和长久性。
4. 心理素质较差
我觉着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二中的很多学生学习态度、学习习惯都没有问题,但就是一考试就紧张,一做卷纸就哆嗦,尤以女生为多。这里面既有抗压能力不足的问题,也有对学习的认识不足的问题。
说抗压能力不足,是因为,这些学生不能看见别人考到自己前面,或者不能看见自己的排名落下来。而对学习的认识不足则体现在,他们不知道为什么学习,他们不知道学习实际上是一件超越自我的快乐的事。
5. 自信心不足
相比较而言,学习好的人普遍有着超强的自信。但这不是说,学习好了才自信,而是说只有自信才能让你的学习变得更好。再有,这里的自信绝不是什么“盲目的”自信,自信也是需要慢慢培养的,是需要激励的。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同样,自信心也不是一下子就树立起来的。这里面,既需要孩子自己的努力,也需要家长和老师的努力。就谈论自信的文章很多,此处不再赘述。
6. 天赋不足、潜力有限
其实,我本人是最讨厌“潜力”和“天赋”之类的概念的。因为这样的概念夸大了人先天的差距,而抹去了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一面。但我又不得不面对现实,承认人与人之间是有差距的。
从学习能力上讲,人与人之间确实存在差距,或者说存在很大的差距。我们可以将这些差距归结为“潜力”或者“天赋”,但这也只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我们很难将它具体地指出来。
关于潜力,我们的认识或许是这样子的。如果两个孩子考了相同的分数,一个孩子是通宵达旦地学出来的,而另外一个孩子是漫不经心地学出来的,那么,后者要比前者有潜力。
为什么?
因为我们普遍认为,如果后者也和前者一样努力的话,肯定会取得更好的分数。正是后者“漫不经心地学习”给了我们很大的想象空间。但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认识也是片面的。首先,后者会不会像前者那样努力地学习?其次,二者之间有没有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的差别?
然而,事实是,后者确实给了人们以巨大的想象力。所以,我们姑且可以这样认为:所谓潜力,实际上就是一个人所给予他人的想象力。正是这种想象力,让我们相信这个孩子依然有上升的空间,孩子自己只需要在他的某些学习行为上加以强化或者修正,就完全可以实现“质”的飞跃。
而对于那个“通宵达旦地”学习的孩子,我们其实是捉襟见肘,无计可施的,更多的时候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因为,他已经很努力很努力了,努力到了极限,我们似乎没有办法让他更“努力”了。此时的努力其实就是一种“潜力不足”的表现。
我想,这里的“潜力不足”更多的是学习能力上的差距,而这种学习能力不是靠努力就能获得的。换言之,学习既是一个“渐悟”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顿悟”的过程,而顿悟的快慢其实就是天赋的差异和潜力的大小。
对于这样的孩子,我的建议有两点:首先,你得卸下“努力”的包袱,让学习真正地成为一种兴趣,而不是一种沉重的包袱。其次,不要到学习能力超强的同学那里“找刺激”。因为,学习并不是我们看上去的那样:只要你努力了,就能考好!
同时,我对“潜力是逼出来的”这句话深表怀疑。有可能在重压之下,一个人的潜力没有被逼出来,倒是把心理问题给逼出来了。所以,我个人觉得,潜力是在轻松的状态下才能被激发出来的。
你需要仔细地观察,就会发现,生活中很多事情都是这样,只有在放松的状态下,人才能突破自己的极限。
以奥运会为例,那些打破世界纪录的运动员,绝对不是紧绷着肌肉去参加比赛的,不然的话,教练也不会在赛前一再强调要放松、放松。学习也是这样,你不能老是绷着一根弦地学啊学,适当地放松,对自己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总之,对于只知道“通宵达旦地”学习的孩子,他需要给自己创造一个轻松的学习环境。这里的环境又分为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内部环境是指,他得学会给自己减压。外部环境是说,他的周围不能坐满了学霸。
想当年,苏秦对韩昭侯说的“宁为鸡口无为牛后”,实际上也是在给韩昭侯减压,让韩王重振信心,最终达成了合纵抗秦的愿望。
所以,如果你觉得自己的学习还不够“努力”,依然还有极大的提升空间,而且有一件“能抗能打”的心理护甲,那么没有问题,即便是到了一中,你也能游刃有余。否则的话,二中将是你不二的选择。
因为,相比于一中而言,二中的学习压力是相对较小的,毕竟没有那么多天赋异禀、潜力超群的学霸,或者说来了二中,你就是班里的学霸。这实际上也是一个“宁为鸡口无为牛后”的问题。
有个句式很好用,屡试不爽。“适合你的……才是最好的……”例如,适合你的鞋才是最好的鞋,适合你的工作才是最好的工作等。同样,适合你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据我了解,每个学校都在认真地做教育,只是每个学校需要解决的问题各有不同。一中的学生有一中学生的问题,二中的学生有二中学生的问题,三中的学生有三中学生的问题,一中的老师擅长处理一中学生所面临的的问题,二中的老师擅长处理二中的学生所面临的的问题,三中的老师则擅长处理三中的学生所面临的问题。
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这才是因材施教。
在上文中,我所列出的二中的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些不足,肯定是二中的老师处理起来最擅长的,只需要帮助学生把这些不足逐个解决掉,学生的成绩自然会有一个质的提升,这才是二中近些年来快速发展的关键之所在,绝不是什么“捡漏”。
还有一点,我必须指出来的是,我不敢说二中的老师是最好的,但我敢说二中的老师是最拼命的。
举个例子:晚自习前,教师甲问教师乙:“你晚上讲不讲题?”乙说:“我不打算讲,打算让学生先做做题。”接着教师乙又反问甲:“你讲不讲?”甲说:“我也不打算讲……”
然而,晚自习铃声响了之后,楼道里既有教师乙讲题的声音,也有教师甲讲题的声音。我想说的是,这绝不是什么虚伪!试问,哪个老师不希望自己的学生能考好!
当然,这也不是说二中学生不需要自习,而是说,相比于自习,二中的学生更需要老师讲题。这也就是我在上文中提到的,二中的学生是“细嚼慢咽”型,此外还需要经常性地“反刍”,老师在这个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要知道,上面的例子只是二中老师的一个缩影,二中老师的努力绝不止如此。如果你能认识到这一点,就会对二中肃然起敬,就会对所有二中老师的付出加以肯定。
2020.07.31








-----More-----

韩山,教师,教研员,写作爱好者,感受生活,记录生活,寻找生活中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