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思网 > 杂谈 > 正文

​读吴伯箫的《记一辆纺车》

2024-10-24 01:39 来源:对思网 点击:

读吴伯箫的《记一辆纺车》

“我曾经使用过一辆纺车,离开延安的那年,把它跟一些书籍一起留在蓝家坪了。后来常常想起它。想起它,就像想起旅途的旅伴,战场的战友,心里充满了深深的怀念。”这是吴伯箫同志《记一辆纺车》开头的几句话。

吴伯箫同志(1906年一1982年),山东莱芜人。中国现当代著名作家,杰出的散文家。我手中存有他的散文集《北极星》(作家出版社1963年版)、《北极星》(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烟尘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79年版)和《吴伯箫散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非常喜欢他的散文。

吴伯箫同志一九三八年到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曾在陕甘宁边区政府任教育厅科长,工作地点在延安附近的蓝家坪。一九四二年左右,由于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反动派的封锁,给延安造成了极大的物质困扰。为了打破敌人的封锁,夺取抗战胜利,党中央和毛主席号召根据地军民开展自救,提出“自已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这在边区军民中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三五九旅”在王震旅长率领下开赴南泥湾,垦荒造田。机关和学校也都投入其中,真是红红火火,盛况空前。吴伯箫所在单位也一样,开荒种田,纺纱织布,人人都参与。

我前几年去延安的时候也去过枣园和杨家岭等地,在窑洞里见过当年他们用过的纺车,多有感触。新事物不会就从头学起,有时还开展劳动竞赛,很多人都成为种田种菜纺线织布的能手,边区还经常召开表彰大会,鼓励先进,带动一般,共同前进,真是热火朝天呐。

在《记一辆纺车中》,在作者朴实、细致的笔墨里,蕴含着深厚的革命感情。在极端艰难困苦的日子里,仍然对革命充满必胜的信念。

六十年代初吴伯箫同志创作热情很高,连续写了一组好多篇回忆延安时期的散文,包括《菜园小记》、《记一辆纺车》、《歌声》、《窑洞风景》等多篇,影响很大,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有多篇被收入中学语文课本。

在这篇《记一辆纺车》中,作者通过回忆在延安时代用过的一辆纺车,描绘了当年纺线比赛的欢快场面,叙述了在极其艰苦的岁月中劳动生活的乐趣,颂扬了根据地军民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热情奔放,感情深沉,热心歌颂了“自已动手,丰衣足食”的“延安精神”,赞杨了在中国共产党和毛主席领导下,延安军民的艰苦奋斗,战胜困难,打破敌人的封锁。文章扑实细腻的笔墨里蕴含着深厚的革命感情的昂扬的斗志及革命乐观主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