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思网 > 杂谈 > 正文

​上海市徐汇区概况

2024-10-10 22:05 来源:对思网 点击:

上海市徐汇区概况

徐汇区隶属上海市,位于上海市中心城区西南部,北纬31°12′,东经120°26′,北以长乐路、华山路、兴国路、淮海西路、 凯旋路,与静安区、长宁区接壤;东以瑞金南路、陕西南路与 黄浦区比邻;并濒临黄浦江与浦东新区隔江相望,以徐浦大桥与其连接;西南以虹梅路、朱梅路、老沪闵路和华泾镇关港村,与闵行区分界,是青浦、奉贤、松江、金山等郊区进入市区的咽喉,又是通往浙、闽、赣、皖等省的要道。[1]

据史料记载,明末文渊阁大学士、著名科学家徐光启在肇嘉浜和李氵从泾两水汇合处附近建立农庄别业,从事农业实验和著书立说,并与意大利人、欧洲传教士利玛窦合作,开创了中西文化交流的先河。[2]嗣后,徐氏家族世代汇居于此,遂称为徐家汇,区名由此而得。 1956年 3月,常熟区与徐汇区合并为徐汇区。[3]

徐汇区总面积54.93平方千米,户籍人口92.08万人(2016年),下辖12个街道1个镇,共有304个居委会。[4]

2018年8月,“中国营商环境百强区县”榜单公布,徐汇区名列第59位。

徐汇区区境在唐、五代、宋时属华亭县高昌乡。元、明、清三代属上海县高昌乡。清宣统二年(1910年),区境分属上海县的上海城、法华乡、漕河泾乡。民国3年(1914年),法国殖民主义者第三次扩张,境内今肇嘉浜路以北、华山路以东地区划入法租界范围,其余地区仍属上海县。民国16年,国民政府设上海特别市,区境除法租界外,分属沪南区、漕泾区、法华区。抗日战争期间,华界先后分属伪上海市大道政府南市区、沪西区和上海特别市第四、七、八区。抗日战争胜利后,区境分属上海市第七区(常熟区)、第八区(徐家汇区)、第二十六区(龙华区)。

1949年5月全境解放,实行军事接管。1950年6月,成立徐汇区人民政府。1956年3月,常熟区与徐汇区合并为徐汇区。1984年9月,上海县龙华镇和漕河泾镇划属徐汇区。1992年7月,上海县龙华乡划归徐汇区。

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徐汇区总户数为224724户,总人口为776602人。9月,经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虹梅路街道办事处,于12月31日挂牌。

徐汇区

1991年5月26日,经市人民政府批准,撤销宛平南路、漕溪北路街道办事处,建立新的漕溪北路街道办事处;撤销新乐路、湖南路街道办事处,建立新的湖南路街道办事处。

1992年7月8日,市政府决定,上海县龙华乡和虹桥乡的虹三、虹南、星联、长春4个村及梅陇乡的桂林、牌楼、和平3个村划归徐汇区。9月15日,徐汇区龙华乡人民政府挂牌。7月12日,经市政府批准,设立康健新村街道办事处。1993年6月10日,康健新村街道办事处正式成立。

1994年3月14日,经市政府批准,撤销徐镇路、漕溪北路、天平路、永嘉路、枫林路街道办事处,建立徐家汇和新的天平路、枫林路街道办事处。

1996年7月25日,经市人民政府批准,设立凌云路街道办事处。

1998年5月28日,经市政府批准,龙华乡举行撤乡建镇挂牌仪式。龙华乡易名为华泾镇,辖区面积7.22平方千米。

徐汇区(5)

2004年3月25日,徐汇区政府在漕河泾街道办事处召开南站地区部分街道办事处行政区划调整交接仪式。漕河泾街道与康健街道、漕河泾街道与龙华街道、漕河泾街道与长桥街道、康健街道与凌云街道、龙华街道与长桥街道分别签署了交接协议书。

2004年6月30日,徐汇区辖12个街道、1个镇,350个居委会、14个村委会。2004年9月30日,徐汇区辖12个街道、1个镇,344个居委会、14个村委会。

2007年末,全区面积54.76平方千米,户籍人口89.18万人,辖12个街道、1个镇,298个社区、10个行政村。

地质

区境位于太湖碟形洼地东端,距上海成陆年代最早的冈身地带较近,是冈身与黄浦江之间的低平冲积平原。基底岩石由古生代碳酸盐岩类,中生代火山岩和侵入岩以及局部凹陷盆地的新生代红色砂砾岩与玄武岩组成。其上覆盖着第四纪松散沉积物,埋深不一。地面表层为褐黄色土层,由亚粘土、粘土构成。下层为灰色粉砂层。据勘察虹桥路市民村一带,距地表10米内为填土层,10米以下至50余米处为粘土、亚粘土及轻亚枯土层,地表下50余米至80米左右处为粉砂、亚粘土层。区境南部长桥一带距地面25米处发现有暗绿色硬土层。龙华等地区为河漫滩相灰色亚砂土或灰色轻亚粘土夹薄层粉砂层所组成。天然含水量高,易产生流沙。潜水埋藏深度一般为0.5米,漕河泾地区为0.3~0.5米,长桥地区为1.3~2米。埋藏较浅的第一承压含水砂层地基承载力约8~14吨/平方米。

地貌

区境地处上海市地貌区的碟缘高爽地中部、江南水网地带,为低平冲积平原的组成部分。地表自然坡度小,都在高潮位之下。由于大量开采地下水,造成土地沉降。肇嘉浜路以北的部分地面海拔高程在2.5~3米之间,低洼处在2.5米以下。境内曾是水陆运输和货物集散地之一。有道路150多条;有大小河流100多条。

气候

气温

年平均气温15.5℃。冬季1月份平均气温3℃左右.夏季8月份平均气温27.5℃左右。据记载,徐家汇极端最低气温为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1月19日的零下12.1℃,极端最高气温为2013年8月7日的40.8℃。徐家汇地区四季分明,平均气温在10℃以下为冬季沾2℃以上为夏季,两者之间是春、秋季。

风向

冬季常受来自蒙古高原西北季风的影响,寒冷干燥,风速较大,夏季多来自太平洋洋面的东南风。3月和9、10月为季风过渡时期,多东北风,全年西南风最少。

降水

降水量夏季多于冬季,春季又超过秋季。全年无特别干旱季节,年平均降水量为1143.1毫米,月平均降水量以12月的38.5毫米为最少。民国4年12月曾全月无雨。每年6~7月梅雨期雨量集中,降水量最多。清光绪元年(1875年)6月降水量多达491.9毫米,暴雨主要降于夏秋季,冬季降雪时间短暂。积雪也不深,冰雹的次数和数量都极少。

雾霜

境内水汽充沛,空气中凝结核多,风速小,雾日较多。据徐家汇气象台测得每年平均雾日约43天,最多为民国19年有93个雾日,最少为清光绪二十七年有3个雾日。在1~5月和10~12月的风小无云夜晚和早晨易出现雾天。境内地势平坦,易受寒潮影响,寒潮来时气温急剧下降,产生霜冻,危害初春和晚秋农作物。平均初霜日为11月20日,平均终霜日是4月24日,全年平均霜期约125.4天,无霜期约240天。

灾害性天气

徐汇区

遭受灾害性天气侵袭主要是热带风暴(台风)、龙卷风、暴雨、冰雹等。台风多在7、8月袭沪,6、9月次之,平均每年约有两次。民国4年7月28日台风以每秒44米的最大风速,将徐家汇观象台风信仪吹折。1949年7月24日夜台风,暴雨袭沪,灾情严重,据不完全统计,区境肇嘉浜以南房屋倒塌、损坏665间,受灾户达501户2389人,死亡85人,受伤或致病者40余人。1956年的12级台风把徐家汇天主堂1米多高,重约400公斤的钢制十字架吹断,龙卷风常在夏秋之间出现。1962年9月6日晨,龙卷风直扑龙华,擦过龙华塔向西北疾卷,拔起电线杆、房屋,给庄稼和人畜带来很大损失。暴雨主要降于夏、秋季。1963年9月13日,龙华降暴雨246.7毫米。1969年8月5日,龙华降暴雨204.4毫米,其中1小时最大降雨量为71.2毫米,曾出现过15分钟内降雨47毫米的记录,致使部分地区积水成灾。区境内出现冰雹次数与数量均极少,据清嘉庆年间《松江府志》载:“雍正元年癸卯(1723年)夏四月八日,大雨雹,大者重五十斤,自龙华至闸港,毙一人,伤者无数”。

徐汇旅游的繁荣,洋溢着先人的才智和气魄。相传3世纪吴赤乌年间,在徐汇地域始建龙华寺;元末明初,国家著名棉纺织技术革新家黄道婆从黎族学习并革新种棉织棉技术,回到上海地区传播,上海遂成为我国的棉纺织工业中心,位于徐汇区华泾镇的黄道婆墓记载了这一历史。明代科学家徐光启,学习引进西方科学文明,为近代中国科技发展奠定了基础,他和他的后人聚集居住的地方被称为“徐家汇”。古老的徐汇人留下了各自时代的建筑和文化,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进取精神和文化气质。

龙华古寺、古塔,是徐汇区历史文化和观光旅游的象征。古老的龙华寺,是上海现存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大的佛教丛林,保持着宁代“伽蓝七堂制”,显示其完整的规模。龙华古塔雄姿依然,灯光浑映之下晶莹剔透,宛如仙境。规模宏大的龙华旅游城应运而生:白墙青瓦的江南民居风格建筑物,融合廊桥、古戏台、牌坊、曲水、垂柳、桃花、龙壁、碑亭,洋溢着浓郁民俗风情,荟萃宗教文化、历史文化、民俗文化与传统文化。集食、住、行、游、购、娱乐于一体的旅游城,与毗邻的徐家汇商城、上海体育城,构成了一组上海市区颇具规模的都市旅游景区。

衡山路街衢,则浓缩着近代上海历史。昔日显赫的洋房,大都名人已去,故居犹在。一个世纪的喧闹在这里凝固,现代都市的脚步变没有尺扰这方宁静。衡山路梧桐冠盖如云,街头的灯光、建筑物的饰灯、美丽怡人;路边的茶馆、酒吧,各式风味餐厅,以其富有人情味的氛围吸引着中外游客。

早在二十世纪90年代初,徐汇区就先后恢复和创办了龙华庙会、迎新春撞龙华晚钟、上海桂花节、牡丹花卉节等四大旅游节庆活动。节庆活动热闹新厅,跳跃着都市旅游激越的音符。四百多年历史的龙华庙会的古风古俗,每年农历三月三在龙华古镇举行,成为江南地区的庙会之冠。上海桂花节每年中秋前后在遍植桂树的桂林公园、康健园举行,游园赏桂是最吸引人的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