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思网 > 杂谈 > 正文

​年轻人大批放弃结婚?性别战争三十年

2025-02-14 03:08 来源:对思网 点击:

年轻人大批放弃结婚?性别战争三十年

近年来,互联网上出现了关于女权、男权及性别对立的激烈讨论,这种现象已逐渐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不难发现,一旦打开网络,大量关于此类话题的新闻、报道和评论便扑面而来,各方观点激烈碰撞,甚至开始从线上延伸至线下。

然而,我们需要认识到,这些问题的潜在后果远比表面上看到的更为严重。实际上,类似的社会现象在几十年前的日本、韩国以及欧美等地也曾上演过,但最终都走向了不尽如人意的结局。

为了化解当前的紧张氛围,维护我国男女平等的优良传统,防止有人利用道德观念来破坏社会进步,我特地整理了这些国家性别对立的历史和教训。希望我们能够以史为鉴,避免重蹈覆辙,共同维护一个和谐、平等的社会环境。

1 脱钩躺平的日本

很多人都听过日本性别对立和男性全体躺平女权崩盘的结局,但这个描述其实不太准确,更没有说清背后社会经济层面的原因。

日本的性别对立,要从三十年前的平成时代说起。

很多人都有这样一个疑问,为什么日本韩国女性地位那么低,却没有女权运动呢?

答案是“有过”

上世纪80年代,日本经济在泡沫破裂前有一轮蓬勃发展期,

伴随着日本经济的繁荣和就业环境的全面升级,日本的女权主义思潮也如春潮般涌动。你知道那时的日本女性有多“嚣张”吗?她们竟然宣称,一个女性身边得有四个男朋友:跑腿男、买单男、礼物男,还有最重要的本命!想象一下,当时的约会得是多么豪华——五万日元以上的高级餐厅,五星级大酒店,还得送上璀璨的珠宝首饰。女孩子们都自豪地说:“我是新时代独立优秀的女性,追求者当然得拿出真金白银的诚意来追我!”这种现象甚至催生了一个专有名词——“恋爱资本主义”。

不过,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这股风潮又进化成了“平成新女性”。与“恋爱资本主义”不同,平成新女性们主张“不结婚,不理会男人”。她们坚信,女性是美好的存在,应该互相帮助,而男人?哼,都是“臭男人”!她们追求的是“自由”,对于鼓励女性结婚?她们认为这是男人的阴谋,想要通过婚姻来压榨女性。

简单说,你可以把“恋爱资本主义”看作是追求彩礼的那波女权,而平成新女性则是反对彩礼,强调职场权益的那波女权。虽然她们在某些方面存在分歧,但在反对性骚扰和职场歧视上,她们是一致的。听起来,平成新女性似乎是个不错的进步吧?

然而,问题也随之而来。当一个群体对另一个群体产生优越感时,往往容易走向歧视和对立。于是,我们开始看到这样的言论:“我是高贵的平成新女性,你只是个普通日本男人,你有什么资格和我站在一起?”男性只要稍微与女性有身体接触,就会被扣上强奸、猥亵的罪名。在地铁上,如果男性不小心碰到了女性,就会被骂作“痴汉”。领导给女下属发邮件,也会被指责为职场性骚扰。甚至办公室同事间多看一眼,都可能被视为心怀不轨。

不知不觉中,日本女权开始走上了一条歪曲的道路,将所有男性都污名化为QJ犯。与之前的学术化、思辨化的女权思潮相比,这种直接攻击男性的声音更容易传播,也更容易被大众接受。各种扩大化、污蔑的案例也屡见不鲜。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竟然有人提出了设立女性专用车厢的提议,认为物理隔离能够解决问题。但这样的解决方案真的完美吗?

当然,随着泡沫经济的破灭和“失去的20年”的到来,很多人可能会认为日本男性开始躺平,女权诉求也因此失去了买单人而直接崩塌。但社会思潮的变迁远非如此简单。背后的本质还是经济和行业的变迁。日本女权的发展,其实是日本经济发展带来的城市化红利的结果。当时的日本公司愿意为男女大学生都提供高薪待遇。

(『每日新聞』1989年,三井公司就职内定式上欢颜的女大学生)

女性脱离过去的生产环境进入大都市,并且获得了经济上的完全自由后,自然会开始对过去传统中可能束缚女性的部分开火。我一个人靠着工资就能在东京生活,享受过了东京的现代化生活和各种丰富的娱乐,你让我回老家结婚?过过去那种生活,遵守过去的规则,怎么可能呢?凭什么呀?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关系变更带动思潮变化。

事实上,不止女性,当时日本年轻男性也会向过去传统开火,御宅族等也是这个时期出现的。用现在的话来说,当时日本的年轻男性女性,一起痛斥传统,痛斥原生家庭,开贴怒骂“父母皆祸害”(是不是觉得过于相似?)

为什么女性话语权更强呢?因为男大学生刚好是恋爱结婚的年纪,有大量消费堆在女生身上,叠加下来就是,当时年轻女性的消费能力购买力高的可怕,这是四个钱包传说的来源。强大的购买力必然会带动话语权。时尚杂志的金主都是奢侈品,其主要购买群体又基本是年轻女性,时尚杂志自然是变着花样夸女性。

所以,很多人说女权性别对立等是国外势力推波助澜,怎么说呢?

只有清晰认识到问题本质才能找到答案。

外因当然有,但思潮的土壤也客观存在。女权在城市化大潮中,是新一代都市人群里喊的声音最响的那个,她一度是对抗传统束缚的急先锋。年轻女性年轻男性在反对上代催婚反对传统陋习等方面都是和女权有共同利益诉求的,这才是早年女权得到很多人支持的原因。

道德上的支持是很脆弱很表面的,建立在共同利益诉求上的联合才是最真实的。

理解了这个你才能彻底明白,为什么失去的20年会结束日本女权的思潮,因为经济大环境变化了。泡沫时代日本企业能给出海量的天价offer,可伴随着泡沫破裂,进入崩盘时代,各种企业自己都要担心破产生存的问题,哪里还敢放开招人?

1991年,日本企业求人数和最终录取数比例是2.86(日本的求人数可理解为我们的offer,发出的签约意向书)也就是说,大学毕业生一毕业,有2.86家公司岗位在等着。

而2000年,这个数据跌倒了0.99,也就是说,必然有1%的会失业找不到工作。

考虑到头部人才往往会一个人收获多家公司offer,实际失业人数,你大致就能感受到了。

同时,日本企业也迎来了末路。90年前后,当时世界500强榜单上有150家日本企业,而到了2015年,只有54家日企登上了该榜单。

经济停滞,企业倒闭,公司裁员,岗位减少,总结起来就是,蛋糕不够分了,蛋糕不够分,自然就会引发全员的内卷,此时什么吃相政治正确都失去了意义,职场变成了物竞天择的大逃杀。

在全员内卷的大逃杀中,日本女性是第一个出局的。

抛开政治正确,任何一个人都要明白,践踏环境下,没有规则约束,男性不结婚不恋爱不要命的卷起来,女性其实是很难卷过的。所以我不止一次说过,如果你真心要维护女性就业,那么要做的不是口上说说,而是必须要旗帜鲜明的反对996,因为如果一个公司把工作强度拉满,一个月一天假都不放,你要明白他实际上在驱逐哪个群体。

此外,很多人说日本女性就业率低是源自日本的大男子主义,逼迫女性回归家庭,这个认知也是是浅层的,核心本质是经济下行连带引发的内卷大战,大量女性被卷出局,这才让家庭主妇的传统抬头了。

有调查结果显示,「婚后希望妻子成为家庭主妇」的男性在各年龄段中都不超过16%,更多是不希望妻子成为家庭主妇,过半的人选择了「尊重妻子的决定」。简单来说,日子苦了,什么传统什么主义都是假的,双职工赚钱不香吗?你真觉得日本男性算不来这账?

传统在吃饭面前,是没有什么说服力的。

但当年泡沫的崩塌远超想象,女性出局后,蛋糕还是不够分。

于是,男性中不那么卷的部分也出局,这才是大家熟悉的躺平族群体。

总结就是,蛋糕急速缩小,除了一小部分卷王,剩下的全体出局。这个时代变化,才是日本女权总崩塌的原因。

年轻男性里躺平的那部分,心气崩盘,没有资源,也没有积极性去追求女性了。

“结婚是压榨女性?我太同意了,所以为了不压榨女性,我选择不结婚”

至于职场歧视?好,为了不给大家添麻烦,我不上班不恋爱不结婚不上班,躺家里咸鱼,米娜桑,你说什么就是什么。

日本女权在极端化后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她们放弃了初始的提升女性自我这个主旨,转而开始向男性开炮,希望男性让渡利益,所以几乎所有的诉求都是建立在男性合作上的,我认为你应该尊重女性,我认为你要学会共情,我认为一个正常男人要提升自我要学会送礼物

(你没看错,当年日本女性提的要求就是这几个)

而躺平族给出的答案是“不不不,我不是正常男性,我就是废物,OK,骂完了我能回去躺着了吗?”面对一个彻彻底底摆烂,连自己人生都躺平的对手,你会发现什么说辞都失去效果了。

那么,卷赢的那部分男性呢?他们总不会也摆烂吧?

他们则表示,不不不,我也不是正常男性,我卷了十八年才终于坐在东京银座的楼顶喝咖啡,你给我提要求?麻烦认清一下状况呀,现在有资格提要求的是我啊,过,下一个。

2016年明治安田生活福祉研究所的调查问卷显示,希望结婚的男性只占38.7%,妇女则占59%。男性大量躺平,不躺的男性数量稀少,女性在职场上被一轮内卷后,发现在婚恋市场上供求关系也倒挂了。

最终,日本女性的结婚要求从当年高收入高学历高个子的三高,变成了今天大家看到的有工作不家暴就行。

这个现象其实在国内有高度类似的苗头,比如,北京。

但男性这边只是外因,更重要的是女性基本盘的崩塌。

之前说过,日本女权的基础是进入大都市,并拥有经济自由的新都市女性阶层,这曾经是一个有共同诉求的群体。

但经济下行后,这个群体在事实上被撕裂了。

一部分女性必须要和男方结成家庭对抗经济风险了,自然不可能再去支持女权的声音。

尤其是反对结婚的“平成新女性”这部分。

我不想回老家,我需要和丈夫一起省吃俭用对抗东京的高物价高房租了,你还在结婚就是不好,主义能当饭吃吗?

经济上行期,大家很难认识到阶级矛盾问题,此时当然是你好我好姐妹好,可一旦拐点出现,沉重的现实面前,大家立马意识到“姐妹们”并不是同一个阶级。

另一方面,一部分年轻女性开始更加极端化仇视男性,认为女权不够激进她们是学生时代经历了高速发展的一代人,从小接触到的认知都是日本经济高速发展,高薪岗位随便挑选,在毕业时期突然遭遇拐点,原本的期望值瞬间崩塌,社会居然如此残酷,很多人就此把原因归结为男性社会的压迫,“不是我卷不过别人,而是男性社会的压迫”。

那么,经历残酷大逃杀,在职场上活下来的女性呢?作为中流砥柱她们总要扛起日本女权的旗帜吧?

答案是恰恰相反,她们更旗帜鲜明的反对女权。

为什么?因为她们发现,女权思潮,其实增高了自己的职场成本,之前的扩大化时代里,很多公司的态度是走了极端一刀切的

“是是是,我完全赞成大家说的,上司给女下属单独发邮件,就是性骚扰,以后各位都不要给女下属单独发邮件了”

扩大化时代,你不这么极端,就会被攻击,但这其实是增加了女性职员的沟通成本信任危机的。崩盘时代,这点差异可能就会成为被裁员的原因。

所以这时很多职场女性的诉求就是,反对女权,反对任何把自己和男性区分开,对自己特殊化的声音。我明明能正大光明赢下比赛,为什么要去节外生枝?

这一批女性的思潮,又回到了香奈儿时代的女性思路,从强调女性权益方向,变成了强调男女平等。男人能穿裤子干活,我也能穿裤子干活,我坚决反对设置什么女性专用车厢或者对我特殊对待的举措,这是把我当成弱者。

但此时踩刹车已经太晚,女性职场成本高的认知已经被建立,大量女性从职场被驱逐,或者只能担当最低端的临时工派遣工。

所以,一切社会思潮,本质还是经济的映射。任何主义,最后都得给出物质的答案。

日本男性脱钩的脱钩躺平的躺平,要么挣脱婚恋枷锁后变成究极精致利己主义者。

日本女性发现跟着女权热热闹闹折腾了半天,合着既没争取到实际生产力,也没提升就业竞争力,唯一就是带着大家骂男性,但骂了这么多年,对方不但没改,要么躺平要么对立,自己在职场和婚恋上却实实在在受损了,我为什么还跟着你啊?

曾经轰轰烈烈的日本女权至此消散。

有人是这么评价日本女权的,其实日本女权是成功的,只是笑到最后的不是女性,而是吸收了女权思路的那群男性。

女权的思潮打破了婚姻和传统的枷锁,一部分男性也大大收益,并很快学到了其思路精髓,不结婚不负责,所有时间精力金钱全部投资自己包装自己,成为了比女权还要女权的“独立女性”,但他又拥有男性的奋斗逼和耐操属性,堪称究极无敌精致利己主义者,成为了这场大逃杀中笑到最后的人。

2 魔怔对轰的韩国

那么,韩国呢?

韩国的性别对立比日本还要严重,如果说日本是靠着佛系躺平以柔克刚,那么韩国就是政治正确对轰的性别战争了。

在前段时间的奥运会上,很多人应该都记得有一个新闻

拿下射箭金牌的女选手因为短发被认为是女权,被网暴要求退还金牌。

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韩国男的为什么能这么魔怔,居然网暴为国争光的奥运冠军。但如果你去注意发言就会发现一个更有意思的事。

男网民网暴的理由是:“她是一个女权”

而所有为她辩解的人,辩解方向都是:“她不是女权”

“留短发是自由,不等于她是女权”“完全没有证据证明她是女权”

而不是“女权怎么了,为什么不能是女权?”

发现没有?不论男女,已经都不会去争论女权好不好了,而是都在争论她是不是女权

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女权在韩国成为了这样一个不想被贴上的词?

答案也要从十多年前说起

和日本一样,韩国男女双方也有过花好月圆的时候。伴随着经济发展城市化,时尚,前卫,自由恋爱的思潮在年轻人中广泛传播,世纪初亚洲四小龙韩国的年轻男女们也曾有着共同的美好憧憬。

韩国女权也在此时出现,到这时他们的诉求也是精致独立女性的思路,主张个人主义,和过去传统做切割。并且同样的,韩国女权一度也得到了大部分人不论男女的支持。

但是,和日本一模一样的剧情出现了,新世纪以来中国崛起不断挑战韩国支柱产业,内卷情况大量出现,2008年经济危机更是雪上加霜,失业率爆棚情况下,内卷开始大规模出现。

后面剧情你应该能猜到,内卷大逃杀下,韩国男女双方开始互卷,并且和日本一样,韩国女性也在大逃杀中卷输了。但比日本更严重的在于,韩国这边,极端派的女权占了上风,Megalia等组织出现了。

ps:这其实不是偶然的,韩国社会资本财阀等问题更严重,必然导致这个结局,Megalia出现之前,韩国男女双方对立就已经非常严重了。

Megalia是激进女权组织,于2015年兴起,一开始其实也是聚在一起反性骚扰反就业歧视以及发表各种贬低男性的言论等,但随后越来越激进。

推广堕胎男婴的宣传活动,坚持要完全性别灭绝韩国的男性,

宣传拿刀上街捅陌生男性,用刀架在睡梦中的父亲脖子上自拍

堕胎男婴,对着人流男婴儿的ST诅咒:“再见!滚去地狱吧!我又阻止了一个未来压迫女性的罪犯!”

甚至,连民族英雄也因为男性身份而被攻击。

具体涉及大量血腥暴力词汇和图片,发出来我这文就过不了了,建议大家自己搜索。

顺带一提,那个比划手指的动作,就是他们的logo

而和这个LOGO并列出现的,是纳粹的万字旗变种符号。

你现在知道为什么韩国网民盯着这个符号不放了。

某种意义上,从激进程度来说,韩国女权是全世界最激进的,不论中国日本还是欧美,都无法比拟。你今天看见的所有性别对立言论和相关案例,在韩国那都不是事。

但问题在于,韩国激进女权的方向犯了同样的错误,她们的力量没有去对准资本家,而是对准了同为无产阶级的男性。

有一个现成的资本家不打,要朝着虚构的“父权”虚空出击,对普通男性放AOE。

其结果自然就是,韩国男权开始反击,并且也越打越激进。

资本欺负你,财阀欺负你,搞性别歧视职场骚扰,那你怼财阀怼资本家去啊!你不骂资本家天天骂我们男性打工人算什么啊?我为什么要为资本家的错误买单啊?

而他们的思路也比日本的躺平流更极端,是用魔法打败魔法,政治正确对轰的思路。

什么意思呢?一张照片,男性比女性多了,韩国女权说这是歧视女性,是社会对女性的压迫。一般人的思路是解释具体情况,没有歧视女性对吧。

但韩国男权的思路是“没错,这就是歧视女性,你们网站方应该全部下架谢罪!”

“但是,如果你们换上来的图片,女性比男性多,那就是歧视男性哦

“来,每张照片,我们一个一个数,男女数目但凡不一样,你们网站就倒霉了哦”

简单来说,用政治正确去打政治正确,

你要公平,我就给你公平,而且比你想的还要公平一万倍。要有一点不公平,那就是歧视,看谁先受不了。

男女平等?OK我完全同意,所以吃饭买单,你要敢说男的应该多付一点钱,那你就是在搞歧视。

综艺节目不能开女性玩笑,好,没问题,

那么,综艺节目也不能开男性玩笑,对吗?你不会反对男女平等吧?

而当双方都拿着放大镜看综艺,把综艺节目制作者搞到自闭时,女性惊奇的发现,这个模式自己是亏的。为什么?因为政治正确对轰氛围下,综艺节目基本没法做,女性发现自己能看的内容少了。

而男性呢?男性本来就不看综艺

再比如女性指责男性发短信骚扰,说韩国男性真恶心。

好,所有异性不许互发短信。

这就出现了传说中的求爱三次算犯罪条例~

(你没看错,真有这么神奇的条例,而且这个里面,求爱标准非常宽泛~邀约见面都能算)

然后有意思的就来了,一开始女性也认为这个条例收益方是女性,所以双方一起推动实施。但很快越来越多女性反应过来这个条例收益方是男性,因为条例等于直接打死了舔狗的存在空间,女性失去了恋爱中的浪漫和议价空间了。

简单来说就是,韩国也遇到了和我们一样的情况,男性都不愿意拉下脸来追女性了,而这个条例的出现,给了男性借口,一旦被拒绝立马走人。

中国还有“为什么现在的男生追到一半不追了?”“追我很久的男生突然去追别人算不算渣男”的疑问

韩国追女生?别提了,就像买菜一样直接。女生们要是不同意,他们就换下一个。他们总是说尊重女性,不会做出什么出格的事,所以希望三次以内就能有个明确的答复。

但很多女生觉得这样不对,认为这样缺乏恋爱的浪漫,也无法判断对方是不是真心喜欢自己。不过,韩国男权可不这么想,他们会反问:“你们想过被骚扰的女性的感受吗?”于是,神奇的一幕出现了,韩国男权反而站在了道德的制高点,说不能给男生太多机会,而女生们却反过来支持要多给男生机会。

其实啊,不管是哪个阶层的男生,他们都希望在追女生的时候能够省点事。而对于女生来说,那些条件好的女生可能会觉得被骚扰的邀约太多,忙不过来;而普通的女生则可能会觉得男生不够真诚主动。双方在这个问题上确实有很大的分歧。

韩国男权发现原来男生在婚恋上的整体利益这么容易达成一致,于是他们就趁热打铁,继续进攻。当时,韩国女权的话题重心也是在婚姻上,比如指责婚姻是对女性的压迫,还有的诟病离婚冷静期。对,韩国也有离婚冷静期,他们叫“离婚熟虑期”。

然后啊,韩国男权就开始反击了:“你们居然还想改良这个,看来你们还是想结婚吧!”他们觉得婚姻就是对女性的压榨,所以他们觉得女权们想改良婚姻制度就是让女性跳进火坑。

简单来说,韩国男权把这个话题变成了比赛谁更不想结婚的魔怔大赛。这一次,韩国女权觉得自己肯定赢了,因为一直以来大家都觉得女性对婚姻的需求比较低,而男性更迫切地想结婚。

但是,当真相揭晓的时候,女性们惊讶地发现她们又输了。原来大量韩国男性真的是更不想结婚的那一方。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只要看看刚刚日本的例子和背后的经济逻辑就能明白韩国的情况了。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个道理在哪里都适用。和日本一样,在经济不景气、性别对立的环境下,韩国男性突然发现自己才是更强者。单身不结婚对自己更有利,此时他们唯一想结婚的理由就是来自父母传统的压力。

而女权运动恰好打破了传统秩序和责任约束。当这一层被揭开后,局势立马朝着非常极端的方向发展。韩国女权指责男性不够温柔体贴,韩国男权就立马回应“赶紧分手!千万不要被压迫啊!”;韩国女权指责男性在婚姻中获利,韩国男权就立马回应“赶紧离婚!千万不要被压迫啊!”;韩国女权指责现在的男性没有男子气概,韩国男权就立马欢呼“太棒了!还不开香槟庆祝,多好啊反正你也不会和他结婚的对不对!”他们甚至说:“大家都是不想结婚的,你们废话这么多干嘛?莫非你们是想结婚?天啊你们居然想让女性被婚姻压迫!”、“千万不要给男性提意见,千万不要有能过下去的错觉,大家分开过,谁想结婚谁是狗!”

当韩国男权真的扔掉面具,表示大家就应该彻底分开各自过的时候,韩国女权发现自己几乎所有的落脚点、话题点、议题空间全都被打没了。你给婚姻挑了一堆刺,告诉对方改好这些否则绝不结婚,然后对方回了一句“为什么你居然觉得我会想结婚?”

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韩国男女双方会变得这么极端和魔怔,其实都是因为双方在进行一场涉及话语权的魔怔大赛。在这种情况下,谁更不想结婚谁就更有底气提要求;谁真的更需要婚姻谁就真的更需要对方合作;谁更快扛不住谁就输了。

然后韩国女权就发现小丑居然又是自己。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韩国女权想打但她们背后的女性群体已经真的打不下去了。韩国这种极端的性别对立打破了年轻男女的同盟让韩国男性发现自己可以和资本完成单赢。

职场女性多就代表着女性优秀男性弱要批评男性;职场女性少就代表着女性被男性社会压迫更是要批评男性。既然都要被批评那他们不如就选后者吧因为这样他们的职位多了。“当对方无论如何都要指责你在性别压迫时你最好真的在性别压迫。”

在这个思路下韩国男权直接效仿日本的决赛圈选手开启不结婚不恋爱真.无限内卷模式。韩国女性直接被卷得没法玩了。但问题如果仅限于此韩国这还不能叫性别战争更严重的还在后面。

2018年,一名39岁的企业主在韩国餐厅用餐时因涉嫌性骚扰一名女性而被起诉。尽管除了受害者的证词外缺乏其他证据,该男性仍被判处入狱6个月。此事成为了韩国男性群体反对女权主义浪潮的标志性事件。

随后的民调显示,在20多岁的韩国男性中,有76%的人反对女权主义,而在30多岁的男性中,这一比例为66%。在整个韩国青年男性群体中,反对女权主义的占比达到了58.6%,其中极端反对者高达25.9%。韩国妇女发展研究所的调查进一步显示,超过65%的韩国年轻男性将女权主义等同于“仇恨男性”,并有56.5%的人表示,如果女朋友是女权主义者,他们会选择与她分手。

他们认为女权主义已经超出了主张性别平等的范畴,演变成了一种性别歧视和仇恨。这一趋势在MeToo运动爆发后变得尤为明显。值得注意的是,这不再是极端的男权观点,而是代表了广大男性群体的看法。

令人惊讶的是,2021年4月的首尔市长补选中,72.5%的年轻男性投票给了保守派,这一比例甚至超过了60岁以上的男性选民。而在2017年,这一群体中有90%是支持自由派的。这一现象反映了年轻男性对女权主义的强烈反感,使他们倾向于支持保守派。

保守派的代表人物李俊锡曾发表言论称“激进的女权主义和恐怖主义一样有毒”。尽管这一言论引发了争议,但他凭借着坚定的反女权立场,在缺乏资金支持、组织派系支持或地区支持的情况下,当选了党代,支持率达到了43.82%,成为韩国民主化以来最年轻的主要政党党魁。目前,该保守派政党已成为最大的在野党。

而总统文在寅这边,他以女性主义者自居,在2017年的选中,他承诺让自己的内阁成员中,女性占比达到一半。但问题在于,他没有达到曾经的承诺,更致命的问题是,他在自己的部下被metoo时,保持了沉默,直接导致他失去了女性选民的支持。

最终结果就是,目前在野党的支持率压倒了文在寅~

(首尔市长选:国民力量党 57.5% VS 共同民主党 39.2%)

经过深入分析与理解,可以明确指出,与其他国家相比,韩国的性别对立现象显得尤为突出,实质上是一场性别战争。这一现象甚至影响到了20岁的年轻人,使他们倾向于支持保守派,这无疑展示了韩国性别战争的深远影响。

韩国女权运动的失败,主要源于其缺乏明确的目标和边界,同时未能准确区分朋友和敌人。她们在追求职场公平和反对职场歧视时,错误地将矛头指向了其他无产阶级男性,而非资本家。在反对性骚扰时,她们则将全体韩国男性都视为罪犯,这种极端的立场导致了她们的支持逐渐减弱。

此外,韩国女权运动在理论上也存在严重问题。她们过于追求绝对的女权主义,忽视了经济基础和生产力的现实状况。这种脱离实际的做法使得她们的诉求变得越来越激进,最终导致了她们的失败。

相比之下,韩国男权在这场性别战争中表现得更为成熟和坚决。他们明确了自己的目标,以魔怔对魔怔,抢占了政治正确的高地。同时,他们牢牢记住了经济基础是一切基石的原则,与资本合作发动了终极内卷,有效地压制了女权的发力点。

值得注意的是,韩国年轻男性在这场性别战争中表现出了极大的团结和决心。他们集体放下成见,支持保守派,这无疑加强了保守力量、资本力量和主体民族男性之间的制衡关系。这种反女权的统一战线使得韩国女权的失败成为了必然。

从基本盘来看,韩国女权犯了与日本女权相同的错误。她们未能为本国女性争取到真正的利益,反而使得韩国男性在脱离传统束缚后获得了更多的收益。这使得韩国女性在长期性别对立后开始反思,她们发现按照女权主义的逻辑,男性反而获得了更大的利益。因此,越来越多的韩国女性开始反对女权主义,或者说反对这种理论机制。

事实上,这种趋势在中国也开始出现。越来越多的女性表示,相比上一代的大男子主义男性,现在的男性更倾向于躺平、吃软饭,甚至在约会时都要求AA制。这种变化让一些女性感到失望和不满,她们认为这种现象反而让她们在经济上和心理上都遭受了损失。

综上所述,韩国的性别战争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教训。在追求性别平等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明确自己的目标和边界,同时考虑到经济基础和生产力的现实状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性别平等和共同发展。

但和日本一样,广泛的仇恨和对立下,再踩刹车已经晚了。

3 大道何方

经过三十年的性别争议,日本与韩国最终陷入混乱。从这两个国家的经验中,我们可以洞察到许多深刻的教训。

首先,男性和女性之间的诉求差异显著。女性的需求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有的期望伴侣经济富裕,有的注重外貌,有的寻求温柔体贴,甚至有的女性表示更倾向于独立生活。在女权主义的旗帜下,女性的诉求其实非常分散,缺乏统一的目标。她们普遍对男性施加压力,认为男性需要改进,但在具体改进的方向上,意见并不统一,甚至存在互斥的情况。例如,社会地位较高的女性更看重职场平等和经济独立,而底层女性可能更希望男性能够承担养家的责任。这种多样性在某种程度上解释了为何女权主义在某些情况下会演变为对男性的仇视,因为不同女性群体对男性的不满成为她们的共同点。

相比之下,男性在各个阶层中的诉求相对一致,即希望伴侣年轻漂亮。这种共同利益使得男性更容易形成统一的立场。在现实中,女性的共情能力更强,往往能够率先组织起来,但在诉求分散后,她们往往难以找到明确的方向,导致行动缺乏焦点。女权主义思潮中,各种观点层出不穷,但缺乏一个明确的核心纲领。而男性一旦形成联合,他们的诉求更加明确,能够坚决地贯彻自己的立场。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场性别战争中,最大的赢家往往是那些能够吸收对方理论的个体。在男性中,最终胜出的往往是那些学习了女权理论的人,他们选择不结婚、不承担责任,将所有资源和资金用于自我投资,贯彻利己主义。而在女性中,那些真正践行男女平等、反对特殊待遇的女性最终也能获得成功。

这提醒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被时代的极端思潮所迷惑,而应该牢牢抓住生产力和经济基础。我们不能成为只会抱怨和仇恨的人,而应该通过实际行动来解决问题。

此外,尽管三十年的性别战争在日本和韩国轰轰烈烈地展开,但西方的女权思潮并未真正解决女性权益问题,反而加剧了社会分裂。我们应该认识到,仅仅掌握舆论上的政治正确和消费权并不足以改变现状,真正的力量在于生产力和经济基础。这也验证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理论。

中国的妇女权益是基于生产力的发展和女性经济基础状况的改变而逐渐提升的。这是实事求是的结果,也是遵循马克思理论哲学价值观的胜利。因此,我国的学者应该抛弃对西方女权理论的迷信,回到以生产力为核心的社会主义妇女解放理论体系中来,走适合自己的道路。像张桂梅校长和申纪兰同志那样,通过实际行动来推动妇女权益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