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思网 > 杂谈 > 正文

​老北京潘家园上演的一夜暴富发家史

2025-03-30 15:32 来源:对思网 点击:

老北京潘家园上演的一夜暴富发家史


老北京的潘家园,是著名的二手货市场,曾上演了许多捡一次漏就一夜暴富的故事,当然也有许多因为不识货而让人扼腕叹息的故事。

老北京有四大二手货市场:花鸟虫鱼市场,宣武工厂,福长街市场,和潘家园。

潘家园最早叫潘家窑,因为有个“窑”字,北京人觉得犯了“窑子”的忌讳,就改名叫潘家园了。

潘家园二手货市场是80年代后期才出现的。这里最出名的两个行当是玩青核桃和买卖二手书。

今天咱们就说说和二手书有关的故事。

故事一:出来混,早晚要还的

潘家园有个旧书商叫高晓刚,2005年左右,他花1000块淘到一本旧书,是民国才女凌淑华给徐志摩的赠物。

徐志摩作为广为人知的民国大诗人,素有许多风流韵事。这本书既然和徐志摩有这么密切的关系,当然就有人肯出高价来买。高晓刚后来卖了3万块,一下赚了30倍,从此死心塌地深耕二手书的行当。

但所谓“出来混,早晚要还的“,在二手书行当里,就算是老江湖也会有走眼的时候。

有一次高晓刚花80块钱买到一本《红楼新证》,倒手就卖了1200。但事后他得知,从他这里买走书的买家,转手就卖了两万块。

故事二:从20块到200万

上世纪90年代,一个姓王的二手书商,在废品站捡到了一幅犀牛角画轴的画。

但当时他并知道那是犀牛角的画轴,只是觉得是个好东西,就拿到一家很大的古董店里去卖。

店里面坐了个老先生,扫了两眼他的画后,摆摆手,说东西一般,我这里不收,你拿到潘家园去吧。

这个姓王的书商去了潘家园,刚把画放下,就来了个人,出价20块。

那个年代的20块,相当于很多人半个月的工资了,所以这姓王的商人,就高高兴兴把画卖了。

过了一段时间他才知道,那幅画是末代皇帝溥仪从故宫里面带出来的宋代画,而买画的人,就是古董店那个老先生派去的。

老先生把画倒手卖了200万,现在这幅画的价值,已经在几千万了。

后来这个姓王的书商买卖越做越大,但每次提起这件事,都会唏嘘不已。

故事三:名家字画当废纸

潘家园二手书商里,有个叫杜老板的,名气很大。

1992年,杜老板在废品站看到一整个三轮车的旧书,还有一大麻袋包装完好的小人书和字画。他悄悄翻看了一下,那些字画都是刘炳森、启功、孙墨佛等名家之作。

杜老板按耐住心中的激动,装作很平静地问废品站老板,这些书多少钱。

废品站老板起了点疑心,不怎么想卖。杜老板就给他说,只想要那些小人书,旧书和字画什么的都是废纸,不要。

废品站老板一听,动了小心思,想多卖几个钱,就和杜老板商量,把小人书,以20块钱的价格卖给杜老板,但杜老板必需论斤买下那些字画和旧书,算是一种捆绑销售了。

就这样,杜老板一共花了50块,后来卖了几百万。

现在潘家园依然保持“鬼市”的传统。只是随着网络的发达、信息的通畅,捡漏的机会早就微乎其微了。

而那些通过捡漏捞到第一桶金的人,生意越来越大,许多都成了土豪。

至于那些因为外行而和巨额财富擦肩而过的人,却早已消失在茫茫人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