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思网 > 杂谈 > 正文

​红军使用过的三棱刺刀

2025-01-12 12:10 来源:对思网 点击:

红军使用过的三棱刺刀

三棱刺

中央苏区反“围剿”纪念馆陈列有红军使用过的三棱刺刀,制作非常简陋,从国民党部队缴获而来。这种武器,是当时的工业条件下的优选。直到新中国成立后,解放军还在56式、63式步枪上大量列装过。这导致有些军迷,不求甚解,瞎吹三棱刺是我军特有的武器,威力巨大,甚至还有把它吹成我军特种兵的专用武器。电影《中南海保镖》的反派出建军,就塑造为特种兵出身,一把三棱军刺,简直是无往而不胜。实际上廉价而有效的三棱刺是工业条件落后情况下的无奈选择,剑式刺刀对材料的刚度和韧性有很高的要求,要非常高的冶炼和生产工艺才能制造。三棱刺是因为没有足够强度的材料而采用的三棱柱结构,在所有模型当中三棱柱是最稳定的,对于士兵来说使用体验并不好。我们国家当年落后,不得不用三棱刺,后来工业水平上来了,部队也全面换装剑式刺刀。还有一种更无稽的说法,说我军在三棱刺当中刻意添加了砷化合物,使它有剧毒。砒霜就是砷化合物的一种,三氧化二砷:As2O3。这也是因为我们国家当初冶炼水平落后,不能将铁矿当中的杂质排出来,导致它的结构强度大幅下降。它那点毒性,跟刺刀刺入人体带来的损伤和感染比起来,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红军使用过的三棱刺刀

考证起来,三棱刺这款武器,并非军迷认为的多新鲜的东西。当上古时期的人类第一次遭遇拥有厚重角质层的皮肤的野兽时,就意识到了“穿透防御”是件多么重要的事。在文明还没有萌芽,石器加工还很困难的情况下,先民们开始用鱼和野兽的骨头制造三棱和四棱结构的尖头,用于刺杀或者射杀巨型野兽。先民们无疑是睿智的:在原料强度偏低的情况下,依旧可以制造出具有较大压强和穿透力的武器和工具,对猛兽造成严重的伤害。

考古发掘到的第一把青铜三棱刺锥诞生于距今3200余年的商代早期,这也是最早发展出来的金属三棱破甲锥。这把三棱锥非常接近现代意义上的三棱刺,它的棱结构和之前的石制和骨制的同类产品有着很大的不同,它的棱间距更大,头部偏短,但是更尖,很显然拥有长长的后茎,可以看出是被以挺装的方式安置在一根长柄上的。商是一个特殊的朝代,此时已经出现了阶级分化,强大而富有的贵族拥有厚重的布甲、牛皮乃至犀牛皮铠甲,这柄强大的破甲锥显然是为了给这些身着笨重甲胄的贵族以致命一击的存在。

关于刺刀,有一个比较冷门的知识:两军对垒,刺刀的伤口百分之九十都是在背上。因为只有非常精锐的军队才能拼刺刀。拼刺刀对军队训练、纪律和勇气的要求是非常高的。一般的部队在拼刺刀的时候立刻就崩溃,所以绝大部分白刃战都是一方一溃千里,另一方追击屠杀,伤口就在背上了。

近代中国晚清以降,除了共产党军队,大部分军队缺乏正面拼刺刀的训练。清朝军队和外国军队火器对射,被压着打,还能勉强维持阵形,但一拼刺刀,那就是雪崩。两次鸦片战争,英国军队取得最后胜利都是靠步兵冲锋。八里桥之战,清政府出动最后的精锐,名将僧格林沁率3万精锐蒙古铁骑和精锐步兵迎战。蒙古铁骑曾横扫亚欧,甚至可以冒着炮火冲击。但僧格林沁这支部队最后是被具有近现代性质的英军步兵和印度骑兵上刺刀击溃,万余人的所谓精锐步兵更是在英法联军上刺刀刚逼近就一哄而散,完全没有肉博的能力和勇气(顺便说一下,骑兵面对训练有素的步兵并无我们通常想象中那样具有优势。步兵面对骑兵只要不逃跑,结成方阵,一排排长兵器并列在阵前,骑兵是无法突破的;但是骑兵千军万马冲过来的声势很恐怖,没有长期训练的士兵很容易吓得逃跑)。镇南关大捷,法国人习惯性拼刺刀,去收割最后的胜利,老天长眼,法国人陷在了泥泞地里,被冯子材指挥清军用火枪灭了。解放军“劝降三连”,口号打传单、阵前蒸包子和拼刺刀,几乎没有国民党士兵能扛过刺刀的劝降的。

(图片来源中央苏区反围剿战争纪念馆网)

(摘自《红色文化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