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思网 > 杂谈 > 正文

​伊尹-生于嵩县的世界伟人

2025-01-04 10:47 来源:对思网 点击:

伊尹-生于嵩县的世界伟人

向大家隆重介绍一位历史上诞生成长于嵩县的伟人,这个伟人可不简单,军事上与姜太公齐名、治国上与周公齐名,在古圣人的排名中又与孔子齐名,那他是谁呢,他就是伊尹。

三千六百年前,在古老的嵩县大地上,诞生了一位非常伟大的传奇人物,他的名字叫做——伊尹。

在浩如烟海的古籍中,伊尹的名字被反复提及,如同太阳一样光亮夺目,他被称为“元圣”,“中华第一贤相”、“杰出的军事家”、“厨圣”、“食圣”、“烹饪之祖”、“汤药发明人”、“帝王之师”、“中华第一名师”等,在当代的时髦语汇中,伊尹更是被冠名以“中国第一跳槽王”、“中国第一王牌间谍”等称号。这众多的称号集于一人之身,更使伊尹的生平显得扑朔迷离,充满了传奇色彩。

伊尹名伊一说名挚,又名阿衡,因出生于伊水流域,故以伊为氏。尹为官名,甲骨卜辞中称他为“伊”,金文则称为“伊小臣”。伊尹生活在大约公元前1630年—1550年的夏末商初时期,比孔子出生早一千多年。伊尹是商代第一个宰相,也是有史记载的第一个宰相,正是在伊尹的辅佐下,商汤推翻了残暴的夏朝末代君主——也是历史上有名的荒淫君主“桀”的统治,开创了商汤盛世,并奠定了商王朝六百年的基业。

位于嵩县纸房镇空桑涧龙头村的伊尹祠

伊尹出生于古有莘国的空桑涧,即今天的嵩县纸房乡沙沟(空桑涧)龙头村。几乎象所有的古代名人圣贤一样,伊尹的出生,也被后人赋予了神话的内容。在古代典籍《吕氏春秋•本味》篇里,记载了一个伊尹出生的传说:在伊水岸边居住着一位女子,有了身孕即将临盆,梦见神对她说:“如果看到石臼出水,那就是要发大水了,要一直往东走,不要回头。第二天,女子果然看见石臼里出了水,就连忙告诉了他的邻居,然后向东走,走了十里,忍不住回头一看,村落已经被洪水淹没,她忽然变成了一棵空心的桑树。有莘国的女子前来采桑,在桑树的空洞内发现了一个婴儿,便抱了回去,献给有莘国的国王,国王将婴儿交给自己的厨师来抚养。这个婴儿就是后来的伊尹。

在嵩县,流传着许多和伊尹有关的传说。传说的大体内容,和《吕氏春秋》的记载一致,不过却更加完善。在嵩县的传说中,伊尹的母亲并没有化为空桑,而是在空桑中生下了伊尹。眼看洪水冲来,这位疲弱的母亲无力保护婴儿,只好弃婴儿于树洞中,只身翻山越岭向东逃命。她思儿心切,边跑边回头张望,心情焦灼而愧疚。最后到了一座山岭前,狂风骤雨、雷电交加,再无力越过,最终倒在地上,为泥石流所淹没。后来伊尹出生的地方,因沾染了伊尹母亲的鲜血,成为“红土坡”;伊尹所生的沟,名叫空桑涧,后改名沙沟。伊尹母亲回头望子的高地,名唤“望子台”,伊尹母亲逃过的山岭沟谷,分别被称为“念子沟、焦沟、扬长沟、抱子沟、烙沟”等,均成为了地名。伊尹母亲死去的地方,天然形成了一个大墓冢,名为“伊姑冢”,据清代《嵩县志》记载:伊姑冢“墓冢高七丈五尺,周长一百三十五丈。”至今在伊尹祠东十公里的嵩县饭坡乡洛沟村仍保留着伊姑冢遗迹。

拨去传说中的神话部分,我们是否可以认为,这个传说的背后,是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奴隶社会的两个奴隶相爱,却不被奴隶主允许。而洪水,就是奴隶主残酷镇压的象征。伊尹的母亲,一个曾在伊水岸边浣衣歌唱的美丽女子,因为偷尝了爱情的甜蜜,私自孕育了伊尹,最终被奴隶主残暴地追杀并处死。

2012年首届洛阳伊尹文化学术研讨会明确伊尹生于伊水中上游

关于伊尹的出生地,在中国第一部水文地理专著——北魏郦道元所著的《水经注》里,有过明确的记载——就在伊河流域的嵩县境内。明代朝庭修的地理总志《大明一统志》及明、清《嵩县志》里,也都明确说伊尹的出生地就在嵩县。先秦典籍《孟子》记载:“伊尹耕于有莘之野,而乐尧舜之道。”著名历史学家钱穆在其所著的《古史地理论丛》里,更是明确指出:“有莘国亦在河南嵩县,与伊水地望相近。昔有莘氏女采桑于伊川,得婴儿为伊尹。”

钱穆在其所著的《古史地理论丛》里,更是明确指出:“有莘国亦在河南嵩县,与伊水地望相近。昔有莘氏女采桑

“好风吹涧阿,微雨润松萝。花落吹涧淡,猿啼客况多。巍名勒翠石,祠宇瞰清波。欲问耕莘事,须从此处过”。这是清代御史李兴路过嵩县《伊尹祠》题写的一首诗。

在嵩县纸房乡龙头村小学旁的一处高地,群山环抱之中,有一座纪念伊尹出生地的祠堂,名为“伊尹祠”,距离祠堂不远,有个名叫“红头坡”的山坡,相传就是伊尹诞生的空桑之地。

伊尹祠不知建于何时,也不知经历了多少次的损毁和重修,现在我们看到的伊尹祠,是2011年嵩县当地一些伊尹研究者发动群众,在伊尹祠旧址集资重新修建的。

龙头村这位已86岁的老人说,在他小时候,伊尹祠堂内有数株上千年的古柏,解放后被毁。根据祠堂中残存的碑文和县志记载,伊尹祠单在明代就经历了六次重修。曾任明代礼部尚书的胡滢,于永乐13年来嵩县拜谒伊尹祠,目睹毁于兵革的伊尹祠时,深为感伤,写了一首《拜谒伊尹祠》的诗,写道:“我来涧畔重感伤,庙貌多年毁兵革。叮咛守土军民官,速剪荆桧除瓦砾,复兴祠宇神奠安,五谷丰登时不忒。岂惟一邑为群生,亿万斯年存古迹”。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嵩县知县郭宏俊到此拜谒,见祠堂荒废不堪,亦写诗感叹道:“元圣遗踪何处求,屏开锦绣封荒丘。劫灰犹剩颓垣尽,断碣空存石藓稠。”

《史记•殷本纪》记载商代三十王,除了汤、太甲、太戊、盘庚、武丁、祖甲、武乙、辛(纣)八个王或多或少有事迹可考外,其他二十二个王都一带而过,基本上只留下了一个符号,而伊尹却占了相当的篇幅。在近些年来出土的商代甲骨文中,更是频频出现伊尹的名字。诸子百家中,孟子将伊尹与孔子并列,称伊尹为“圣之任者”,孔子为“圣之时者”。荀子将伊尹与周公并列,称“殷之伊尹,周之太公,可谓圣臣矣”。孙子将伊尹与姜子牙并列,称“伊挚、吕牙古之圣人也”。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在治国上能和周公旦,军事上能和姜太公,思想上能和孔子比肩的诞生于嵩县的上古巨人,一代名相,自周代至今,却只出现在文人墨客的口头笔下,在史书的记载中几乎没有看到历代统治者任何封谥和提及,三千多年来任其祠堂残破,事迹湮埋,这实在让人匪夷所思。

也只有在了解了伊尹的生平后,我们才会明白历代统治者对伊尹讳莫如深的原由。

在有莘国厨师的抚养下,伊尹一天天长大。他天姿聪慧,又心怀圣人之志。长大后,不但跟着养父学得了一手好厨艺,也通过致力于寻求尧舜之道,学得了圣人的济世思想和“治大国如烹小鲜”的治国之道,并且成为了有莘国首领子弟的老师,拥有了相对自由的生活。

据《孟子•万章》记载:“伊尹耕于有莘之野,而乐尧舜之道焉”。伊尹“躬耕乐道”的有莘之野——即今天的嵩县库区乡牛寨一带。

然而这时已是气奄息息的夏代末年,由于皇帝夏桀荒淫无度,暴虐无道,加上连年灾荒,致使国内民不聊生,危机四伏。夏桀自比为太阳,以为可以和太阳一样永存。老百姓恨死他了,咒骂他说:你这个太阳啊,什么时候灭亡,我们愿意与你同归于尽。

这时,生活在亳(bó)地——今洛阳偃师市的商部落首领商汤,四方求贤,有伐桀灭夏之志。商汤听说生活在伊河上游的伊尹才能卓异,就带着玉、帛、马、皮三番五次来到有莘国寻访伊尹。商汤在嵩县饭坡乡的曲里温泉附近安营扎寨,在温泉沐浴更衣,以见伊尹,曲里温泉因此又被称为“汤池”。在汤池附近,至今保留着纪念商汤礼聘伊尹事件的汤王庙和“三聘台”。

《墨子•贵义喻》里记载了商汤来有莘国礼聘伊尹的一段小插曲:“昔者汤将往见伊尹,令彭氏之子御,彭氏之子半道而问曰:‘君将何之?’汤曰:‘将往见伊尹。’彭氏之子曰:‘伊尹,天下之贱人也。若君欲见之,亦令召问焉,彼受赐矣。’汤曰:‘非女所知也。今有药此,食之则耳加聪,目加明,则吾必说而强食之。今夫伊尹之于我国也,譬之良医善药也。而子不欲我见伊尹,是子不欲吾善也。’因下彭氏之子,不使御。”由此可见商汤对伊尹之推崇,求贤之心切。

商汤从偃师的来到嵩县,通过三顾茅庐,把伊尹请出了山。然而就在伊尹跟从商汤不久,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伊尹居然离开了商汤,投奔夏桀去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据《史记•殷本纪》记载:“伊尹去汤适夏。既丑有夏,复归于亳。”而《孟子》和《淮南子》等书更是说伊尹“五就汤、五就桀”,伊尹竟然五次跳槽,摇摆于夏商之间,直到最后才死心塌地的辅佐成汤。

不但有过“五就汤,五就桀”的背主,伊尹还有放逐商王太甲的“逐君”行为,据《史记•殷本纪》记载,成汤死,伊尹便立太丁的儿子太甲作了商王。太甲即位三年,昏庸暴虐,伊尹便把他放逐到现位于偃师市西南的桐宫,让他闭门思过。太甲在桐宫呆了三年,在这期间,伊尹掌管了朝政。还接受诸侯的朝拜。太甲在桐宫悔过自责,表示要改恶从善,于是伊尹便把太甲放了出来,还政于他。太甲二次当政,一改旧习,国政上了轨道,《史记》称“诸侯咸归殷,百姓以宁。”伊尹作《太甲》三篇,《咸有一德》一篇褒扬太甲。太甲终成有为之君,被其后代尊称为“大宗”。

伊尹放逐君王的行为,在后世常被乱臣效法。后世的王莽和董卓等人废天子乱政,均以效仿伊尹为旗号。

做臣子的忽而“背主”,忽而“逐君”,怎不让统治者感到后背发麻,伊尹被历代朝庭打入冷宫也在情理之中。

“五就汤、五就桀”、放逐太甲,这两档事要换作别人来做,肯定要被视为大逆不道。然而伊尹来做,在后代的学者大儒眼中就成了大圣大贤者的作为。

亚圣孟子不但在“五就汤、五就桀”一事上力夸伊尹之仁,甚至提出了一个“伊尹之志”这样一个概念,竭力为伊尹放逐太甲的行为辩护。说拥有伊尹这样志操的人,做再反常出格的事都是对的。

在《孟子.尽心》中有这样一段对话:“公孙丑问:贤人作为臣,君主不好,本来就可以将他放逐的吗?”孟子说:“有伊尹之志,则可;无伊尹之志,则篡也。”

那么什么是“伊尹之志”呢?据《孟子•万章上》里说,伊尹“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妇有不被尧舜之泽者,若己推而内之沟中”,说的是在天下的百姓中,只要有一个男子或一个妇女没有享受到尧舜之道的好处,伊尹就觉得仿佛自己把他推进山沟之中一样。伊尹还说:“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予,天民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斯道觉斯民也。非予觉之,而谁也?”大有拯国救民,舍我其谁的感觉。

孟子深入评价伊尹说:其自任以天下之重如此,故就汤而说之以伐夏救民。吾未闻枉己而正人者也,况辱己以正天下者乎?圣人之行不同也,或远,或近,或去,或不去,归洁其身而已矣。

顺着圣人的思路来理解伊尹,我们会发现伊尹那份悲天悯人、天下为公的情怀和“辱己以正天下”的担当。“五就汤,五就桀”,是伊尹在商时,想夏能否通过改良走入正途,避免战争发生、生灵涂炭;因此入夏劝桀,劝桀发现桀已无可救药,毫无旁听之心,于是回商想要伐桀。回商又生希望,再次入夏劝喻夏桀,又再度失望而归,如斯“五就汤,五就桀”,直至对夏桀彻底失望,才铁定了心助汤伐夏,救民于水火之中。伊尹放逐太甲的行为亦是如此,眼看太甲在位作恶,祸害百姓,辛苦打下来的大商基业,安定有序的局面即将毁于一旦,伊尹才不顾“逐君篡位”的恶名,毅然将太甲放逐于桐宫进行教育改造,心安理得地挑起担当天下的大任。

老子说: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孔子说: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此之谓“三无私”。伊尹,就是一个心中无私之人,故虽然行为一反常态,亦能成就其千秋美名。

诗仙李白写诗赞道:“伊尹生空桑,捐庖佐皇极。桐宫放太甲,摄政无愧色。三年帝道明,委质终辅翼。旷哉至人心,万古可为则。”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写了一篇《伊尹论》,称赞伊尹是“辨天下之事者,有天下之节者。”又称伊尹“以其全才而制天下,是故临大事而不乱。”对于“伊尹放太甲”这桩公案,苏东坡说:太甲的被废,天下没有过这样的事,而伊尹开始这样做,天下人不认为这是越权行为。既已放逐又再拥立,太甲不认为他是专权。因为伊尹平时不屑于权势和名利,这是足以取信于天下的。他对天下的私利看得很淡泊,那都不足以让他动心,他怎么会以放逐君主的做法谋取私利呢?

在伊尹去世后,太甲的儿子沃丁对伊尹以国礼进行厚葬。不仅如此,伊尹在商代被列为“旧老臣”之首,不仅与汤同祭,还单独享祀,真可谓位极人臣,名扬天下。这就充分说明,伊尹以其无私心,故能成其大,成其圣。

诗圣杜甫称赞伊尹军事才能说:“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说伊尹和姜子牙的军事才能在伯仲之间。在辅助商汤攻打夏桀过程中,伊尹表现出了杰出的军事才能。面对这个已有四百年基业的大夏帝国,他采取逐步瓦解的军事策略,辅助商汤经过十一次征战,首先翦灭了亲夏的诸方国,扩大了统治区域,实力大增,完成了灭夏战争准备工作。在随后对夏的总战役中,为了试探其它各方国诸侯的人心向背,伊尹建议汤停止向夏进贡,以观反应,桀怒而“起九夷之师”,准备大举伐商。伊尹见九夷等方国仍心向夏桀并听从桀的调遣,认为决战时机没有完全成熟,遂与汤复朝贡谢罪,假意忠诚以伺时机。第二年伊尹建议再次绝贡,桀又召诸侯再会盟,准备伐商,此次不仅九夷之师不奉夏命,而且有缗氏首先叛反。伊尹看到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夏桀已完全陷入孤立,认为时机已经成熟,就抓住这一有利时机,立即向夏发起总攻,结果大获全胜,一举灭夏。

伊尹是杰出的政治家、教育家。作为商朝宰相,他辅佐商汤灭掉了夏朝,又帮助商汤制定了各种典章制度,使商朝初期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另外,伊尹还是所辅佐的商汤等五位帝王的老师。有商一代的盛世局面,与伊尹奠定的良好的思想、经济基础是分不开的。

伊尹是一个全才。他多才多艺,智慧过人,在众多方面都取得了建树。因从小成长于厨师家庭,他精于厨艺,时常以烹饪中五味调和之道劝喻帝王。如著名作家钱钟书说的:“伊尹是中国第一个哲学家厨师,在他眼里,整个人世间好比是做菜的厨房”。伊尹“教民五味调和,创中华割烹之术,开后世饮食之河”,在中国烹饪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中国烹饪界尊为“烹调之圣”、“烹饪始祖”和“厨圣”。

伊尹还精通医学,是中药汤剂的发明人。神农尝百草知药性后,上古之人惟知把药草放在口中咀嚼治病。伊尹从厨艺的煲烫中得到启发,发现把几种药草混放在一起煎煮后可以调和药性,增加疗效,自此创立了中药汤剂。

伊尹还精通音律乐舞,他创作的歌颂开国功勋的《大濩(huò)》乐舞,一直被汤的后代用作祭祀祖先的乐舞,是商代名舞之一。

据说伊尹活了100多岁,前后辅佐了汤、卜丙、仲壬、太甲、沃丁五位商王,为商朝理政安民50余载,治国有方,举世称贤。伊尹这样的大圣大贤,不仅是其故里嵩县的骄傲,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有感于伊尹和姜子牙之事迹,写了一首《浪淘沙令》赞二人:

伊吕两衰翁,历遍穷通。  一为钓叟一耕佣。  若使当时身不遇,老了英雄。  汤武偶相逢,风虎云龙。  兴亡只在笑谈中。  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


附:

伊尹生嵩传说

伊尹,姓伊,名挚,字尹,号阿衡,商代开国重臣,是商汤至太甲几代帝王的圣臣贤相。三千多年来,关于他的出生有诸多传说,其中,在我们嵩县就流传着这样一个神奇的故事。

夏朝末年的有莘国,就在今嵩县境内,是个山川秀丽,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好地方。在有莘国的伊河岸边有个小村庄,名叫“泥河”。村上有个大户人家,生了个聪明玲俐、眉清目秀的姑娘。由于她勤劳朴实,心底善良,不仅家人钟爱,而且左邻右舍也非常喜欢她。一天,姑娘同嫂嫂到伊河边洗衣裳,猛然间看见一个鲜艳的桃子从上游漂下来,姑娘眼疾手快捡起了桃子,执意叫嫂嫂吃,嫂嫂又推让给姑娘,二人看着鲜艳的桃子都不肯吃,最后还是姑娘吃了。不料,自此姑娘身怀有孕。家人看出后,非常生气,认为败坏门风,行为不端,要打断她的腿,活埋她等,使她受了不少冤屈。临产前她被父亲趁夜深人静时赶出了家门。平日娇生惯养,没有远离家门的姑娘,此时真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只好面对着星夜长空哭诉冤情。茫茫黑夜,她不知该走向那里,孤单一人迷迷糊糊的渡过了伊水,于黎明前来到距家十里的今沙沟,即古称四十五里虎狼杷的桑涧沟。因渡河湿了衣服,加上劳累和黎明前的寒冷,姑娘浑身颤抖,接着又来了临产时的阵痛。在前不着村,后不首店的逆境中,她忽然抬头看到不远处有个大孔洞的老桑树,便急忙钻进了树孔洞内,没多时就在空桑树中生下一男婴。

婴儿降生不久,姑娘思绪万千,挥泪对孩儿说:“娘虽生了你,却无法养你,但愿好心人把你抱走养大……娘走了”。说罢,从衣衫上扯下一片包在孩儿身上,并咬破手指,用血指在包布上写下:“孩儿以伊水的伊为姓,起名为挚”,然后离子而去。在这天气闷热和无人照管的情况下,婴儿不断哇哇地啼哭,似乎感化了生灵。老虎跑来给他喂奶,老鹰飞来为他打扇,就这样延续着小生命。一天有莘国一女采桑涧中,听到有婴儿啼哭,四处寻找,发现空桑树洞中有一男婴,同情之心骤起,当即抱起婴儿翻山越岭回到有莘之野的家中扶养。

当姑娘离家后,父母虽然生气,但她毕竟是自己的亲生骨肉,都左思右想一夜未曾合眼。到第三天五更时分,其母做一梦,在朦胧中仿佛有神人告知,女儿所处方位与其降生婴儿情况。醒后她心急火燎,当即同伊姑嫂携带米面和锅碗、火种到神人告知的地方,支起锅做好饭,满怀信心的寻找,但她们怎么也没有料到,女儿却渺无踪迹。

伊尹降生震憾了天地,留下了神奇的遗迹:其母产时失血染了坡土,使此坡变成了红土坡,擦洗婴儿所用的山前溪流形成的潭水,变成了一个微红色的洗娃子潭,还有伊尹母嫂提米面来看女儿未见,不慎抛撒在坡上,使该坡变成了白土坡。更奇异的是,为伊尹做饭所用的支锅石,自此变成了高数米的连山石柱。上述诸多自然景观,尽管千百年来经受大自然侵蚀,但至今仍多历历在目,依然尚存。

姑娘在有家难回的情况下,弃儿又向东走去,又在下个十里许处驻足,在被后人称为“望子台”的台地上,回眸儿子出生之地。在休息片刻之后继续前行,至今为“石梯”古为悬崖峭壁处,无奈而回向北走,又在心焦意乱中,穿过一条被后人名为“焦沟”的沟,又翻越至后人名为“念子沟”的沟。这时她口里唠叨着,思念亲生骨肉是死是活,是否有人抱养……。在神思不定、念子无望的心情中前行,她越岭又来到一沟,走走停停,停停走走,思索着这岂不越走距孩儿越远吗?在绝望中她索性加快步伐扬长而去,后人就把沟取名为扬长沟,如今此名仍在沿用。

接二连三的翻山越岭,使姑娘失血过多,体力不支,头晕目眩,飘飘然而行。忽然间天昏暗,地动山摇,山崩地裂,狂风大作,飞沙走石,把姑娘“天葬”于一沟之中,形成了一个墓冡。在这一惊天动地的轮回中,地形山势全变了:墓冡四周隆起了许多奇山异峰,冡外,沟左边的山似龙,人们谓之“龙脖山”,右边的山象虎,人们谓之“虎头山”,这象龙虎在把守山门;冡周围有狮子头山、象鼻岭等,形似在看守;另有一独具显赫地位而被后人叫做将军山的,好象是统领值班;冡两侧各有两个相对称而独立的小丘,好似四个丫环在陪伴侍奉。这些绝妙的自然遗迹,至今仍然完好。“天葬”之沟是姑娘落脚归宿之处,故后人称其为“落沟”,墓冢被称为“伊姑冢”、“闺女冢”。伊尹做了殷商圣臣贤相后又称之为“圣母冢”。

此冢在伊尹年年扫墓添土的情况下,不断增大,形成了高七丈五尺,周长一百三十丈。其座落位置有“三面环水、一面靠山、要想接近,得坐舟船”之说。还有“冢呈六方,有应六合;土呈五色,有应中宫,上圆下方,有象天地”之说。相传圣母不断显灵,保佑居民。古时当地百姓办红白事需用的桌凳、餐具,只要晚上焚香祈求,次日早上就能如数摆出;用后送还,再焚烧香火餐具就被收回不见了。这种神秘现象,据说一直延续到清末民国初。

后人有诗云:

禹王山下伊水滨,圣母冢陵聚五云。

峰岭迢迢低首拜,河流滚滚鞠躬临。

仆俾殷勤伺茔院,龙腾虎跃守山门。

经历三千六百载,山川灵气依然存。

——周希泉 姬朝武 乔 然

有关伊尹生嵩的地名故事

商朝开国宰相、元圣伊尹,出生、躬耕、出仕于嵩县,在陆浑湖南岸的纸房、饭坡、库区三个乡镇,方园数十里的地方,留下了涧、沟、坡、潭、石、台、村等诸多千古相传的地名故事,成为这里民间的趣谈佳话而长盛不衰。要说清楚这些地名的来历,首先得了解伊尹生母产下伊尹的前前后后。据嵩县民间相传和志书记载,伊尹本是个只有生母没有生父的弃儿。其生母居于嵩县老城西南五里伊河岸边“泥河村”,人称“伊姑”。据说,她在河水中捞食了一只“仙桃”,从而就娠孕在身。之后,迫于家人的斥责和乡邻冷眼相待等世俗压力,预感将有厄运临头,便在产前只身涉伊水东行十里许,来到今县城东南空桑涧(纸房镇沙沟)伊尹祠附近时,顿感腹部阵痛加剧。就在这难以忍耐之时, 她慌不择路的爬上了今名“赤土坡”的一个山头,伏身钻进一个可避风雨的大桑树空洞中,产下一个呱呱啼哭的男婴。他就是后来辅佐成汤,奠定600年殷商基业,并对历史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而赫赫有名的伊尹。从而留下了与其出生、躬耕、出仕等相关的一系列的地名传说。此仅择其要者分述于后。

空桑涧 又称桑涧沟,即今沙沟的原名,人称“四十五里虎狼扒”,是纸房镇的龙头、七泉、台上三个行政村所在地。其涧名曰 “空桑”,正是因为伊尹出生于此涧侧一棵古老空桑树中而得名。诸多典籍中关于“伊尹生于空桑”的典故就来源于此。伊尹祠,就是为纪念伊尹出生于此涧侧而修建的标志性庙宇。

赤土坡 位于伊尹祠右侧一个红色坡土的小山包,是古老的空桑树生长之地。传说,是伊姑在此产下伊尹时,失血而染红了坡土,故而名曰“赤土坡“。当地百姓俗称为”红土坡“、”红土咀“,还有“血腥坡”之说。今人在此立有“商相伊尹降生处”石碑一方。

洗婴潭 位于伊尹祠斜对面山头所延伸的涧侧,潭水呈浅红色。相传,婴儿伊尹出生之后,在此潭冲洗净身,故名曰“洗婴潭”,俗称“洗娃子潭”。遗憾的是由于治水、修路,不仅潭水景观不复存在,而且该潭也早已无影无踪了,今只有遗址尚存。

白土元(村) 在空桑涧伊尹祠附近,由上下两个自然村构成,是龙头村中最大的自然村落。此村名与伊尹出生相关,是因其与隔涧相对、由白色土石构成的一面坡相连。世传伊姑产下伊尹后,其母、嫂得知来送米面,不慎抛撒于此,故曰“白土坡”,也称“白面坡”。人们就据此“白土坡”,称该村为“白土元(塬)”。

支锅石(村) 为伊尹祠上方一自然村名,同属于龙头村。“支锅石”本是村外山头前的两个数米之高的连山石柱。传说伊姑母、嫂送米面来,曾在此依山支锅,为伊姑做饭所用。石柱经千百年涧水冲刷而依然矗立,只因河床逐年抬高,加上近年被劈山修路所掩埋,此石柱已不能显现当年的雄姿,只能以“支锅石”村名志念,并向人们诉说其缘由。

望子台 是个自然村,又是空桑涧上半部的台上行政村村委所在地。“望子台”村名与伊姑相关,是因伊姑在赤土坡产下伊尹不久,没有消除的恐惧心理,驱使她不得不割爱弃儿,顺涧继续东去。当行至又一个十里许的这个台地时,骨肉亲情使得她在此回头向孩子出生地眺望,从而留下了“望子台”这个村名,即今所称呼的“台上”。此台底部为连山石,任凭洪水激流冲刷,数千年不变。石台的上部为沙土层,曾有后人所修的“望子庙”一座。庙前曾有古树一株,传说伊姑望子后就在此树荫下歇息。今古树早已无存,后来又在台壁上长出连理根“子母树”,已百年以上,枝叶繁茂,奇特有加,人称“伊姑、伊尹母子再现”,不时引来路人驻足观望。

焦沟 位于望子台北侧里许,为台上村的一个村民组。焦沟之名何来?人说,因为伊姑“台上望子”后前行,被当时的悬崖峭壁(今空桑峡谷——石梯处)挡住去路,无奈又折而北行。当行至此沟口时,一种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心焦意乱,不知所终的思绪萦绕在心。这就是“焦沟”一名的由来。

安沟 位于焦沟口北侧,为纸房乡念子沟行政村的一个村民组所在地。相传,伊姑回走焦沟口后,并没有顺桑涧而下,而是面北登山而上。在翻山进入这一小山沟时,心焦意乱的心情,为稍感安定所代替,似乎一时忘却了骨肉分离之痛,“安沟”便随之而留名。

念子沟 扬长沟 念子沟为纸房镇的一个行政村。扬长沟为念子沟村的一个村民组。

从念子沟脑向东北翻越一沟,即为扬长沟。此两沟名的来历是,当伊姑自焦沟经安沟,坎坷颠簸,来到此前一沟时,念子之情又涌上心头。她索性坐地不走,并独说独念道:骨肉分离许久,孩子是死是活?我是走是回?……罢了,罢了,孩子恐怕早已进入虎狼之口了。就在这念子无望之时,伊姑决然起身越岭,顺一小山沟扬长而去!这就是“念子沟”、“扬长沟”二名的由来。

落沟 即今饭坡乡洛沟村所在地,为陆浑湖南岸的一条幽深山涧,有常年不断的潺潺清流注入湖中。落沟是载入嵩县地方志书的伊尹母伊姑降落、死葬之地。早已闻名遐迩的圣母伊姑的墓冢就座落于此, “落沟”之名,就从此而来。伊姑自“扬长沟”扬长而去之后,拖着产后虚弱的身躯,又越岭又翻山,直至精疲力竭、肝肠寸断,瘫坐于地,并无可奈何的面南而泣曰“何处是家?归天为好!何处是家?归天为好!”说时迟那是快,一股鬼使神差的狂风卷沙,席地而起,将伊姑身躯卷入这个幽深的落沟之中,形成了至今仍巍峨屹立的巨冢——圣母伊姑冢。这就是世人所称“天葬伊姑”传说和“落沟”得名的原由所在。

为感念圣母伊姑为华夏民族送来了一位圣臣贤相,也为方便百姓祭奠,后世的人们曾在冢前修建伊姑庙一座,塑伊姑等神像数尊。自古至今,香客云集、香火旺盛、庙会连连。

伊庄 位于圣母冢后、禹王山前一山坳之中,是嵩县的一个直接以“伊尹”之名命名的村庄。据说,伊尹做了宰相之后,不忘母亲生身之恩,年年回嵩为母上坟扫墓。当时的有莘国君,为了方便伊尹这一孝行善举,就在此修祠堂一座,以供其居住之便,故又有“伊尹故居”之说。今祠堂无存,但尚残留有明代庙宇建筑的砖瓦、门墩以及铁灯、香炉、石磨等物件。

抱子沟 位于赤土坡北向越岭里许,为龙头村的一村民组。相传,伊姑弃儿东去后,空桑中的婴儿伊尹,竟出乎意料地活了下来。原来是,传说狼畜虎豹不仅不吃他,而且还跑来为他喂奶充饥,后被有莘国一采桑女发现抱出,并越岭经此沟下山北去,送至有莘国国王府上,由王府厨师养育成人。“抱子沟”也就从此留名于世。

莘乐沟 与念子沟为同一条沟。念子沟为此沟的上段,莘乐沟为此沟的下段。沟外平洋千亩,为伊尹“耕莘乐道”的有莘国之野。孟子言“伊尹耕于有莘之野,而乐尧舜之道焉”即此。沟曰 “莘乐”之名,自然顺理成章而来。

莘庄 后名“后庄”,距莘乐沟口仅有三几里地。此地大片的肥田沃野,是伊尹“耕莘乐道”的主要地域,又是伊尹出仕前在嵩县的主要故居之地。伊尹从被抱养开始,到应聘出山的几十年里,一直耕莘、养贤于此。故有此“莘庄”之名。

汤池沟 曲里温泉 汤池沟位于陆浑大坝东侧里许,是以汤王命名的温泉“汤池”所在地,是一个曲曲弯弯的小山沟。传说成汤为谋伐夏桀,首聘贤士伊尹到此。伊尹得知就躲藏在此曲曲弯弯的山沟中,汤王无以面见,只好在饮水、洗浴、歇息之后离去。首聘虽然无果,但留下“汤池”、“汤池沟”,“曲里温泉”之名流传至今。后世在此修建的汤王庙一座,今三间上殿犹存。

牛寨 原名“牛在”,为成汤二聘伊尹之地,原址位于今库区乡牛寨村外陆浑水库淹没区中。它与前述的 “莘庄”相邻。“牛在”这个村名,堪称民间广为流传的趣谈、佳话。说的是汤王一聘未果,又驱车来到此地。正在鞭牛耕田的伊尹发现后,便停住犁靶,弃牛而逃。汤王到此见状,无可奈何地叹之曰“牛在,人不在!”从此,地名“牛在”,就流传了下来。至今人们将“牛在”称为“牛寨”,还有一种说法,是因为一个明朝将领“牛时中”曾在此筑寨屯兵而名。汤王二聘伊尹传说,与古《嵩县志》记载“汤聘伊尹停骥于此”和“汤聘伊尹停骖处”相吻合。“牛在”也曾有纪念性古建“汤王庙”一座,其遗址也被淹没于水库之中。

三聘台 位于嵩老城南高村后山岗,是一个数亩之大的依山台地。因商汤王第三次聘请伊尹于此,故名曰“三聘台”。

相传,汤王二聘伊尹时,发出“牛在人不在”的兴叹之后,有说其随从献计道:伊尹虽然弃牛而逃,但必定会有人来此地牵牛,我们不妨隐藏起来,到时再尾随而去,不愁见不着伊尹。这一招还真灵,汤王果然礼贤下士,在伊尹居住地与其相见,并要拜伊尹为师,以询求平治天下之策。但令汤王遗憾的是,如此一番苦心,并未能打动伊尹“嚣嚣然以尧舜之道自乐”的处士之心,更没料到他会乘其不备而向西出逃。汤王一发现,便乘驾紧追不舍。当追到伊尹所躲避的这块平兀如几的高高台地时,“台上”的伊尹见到汤王气喘吁吁地爬了上来,且滔滔不绝地向其倾吐:伐夏兴商,治国平天下,不能没有您的辅佐……伊尹被这种至诚、至敬的肺腑之言所打动,便一改“耕莘乐道”的处士之心,顺从汤王入朝而去。后人为纪念在该聘台上发生的这一旷世义举,就在此建“顺王庙”一座。今庙虽废,但尚有“顺王庙”山门石匾等碑碣三方,可资佐证。

太平沟 是位于三聘台左侧的一条溪水长流不息的山沟,其名曰“太平”,也正是由于伊尹辅佐汤王伐夏兴商,从而天下太平而留名于世的。

三千多年过去了,这些地名,代代流传,而且还将代代沿用下去。它们会时时刻刻的告诉人们:伊尹,这位数千年前的古圣先贤,就出生在我们嵩县这块古老的土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