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思网 > 杂谈 > 正文

​青岛方言:“扎煞”一词,到底应该怎么写

2024-11-24 22:09 来源:对思网 点击:

青岛方言:“扎煞”一词,到底应该怎么写

青岛方言里有个词汇,叫zhā shā。这两个字,目前青岛本地媒体上一般写作“扎煞”。其实,这个词还可以写作“觰沙”。考索典籍可知,“觰沙”的写法要比“扎煞”更符合文字本义,来历也更为悠久。

扎煞的意思是指把某物张开,这在北方方言里使用得较为普遍。比如《红楼梦》第62回里写道:“香菱复转身回来,叫住宝玉,宝玉不知有何说话,扎煞着两只泥手,笑嘻嘻的转来”。元朝康进之杂剧《李逵负荆》中有两句写李逵的唱词:“抖擞起黑精神,扎煞开黄髭须”。

扎煞是把某物张开,但是“扎”和“煞”两个字,都和张开的意思毫不相干。扎本义是动词,刺的意思;煞这个字,本义与杀相同,也没有张开的意思。由此推断,用来表达张开意思的“扎煞”一词,是后代的同音假借。说白了,就是后代写的错别字。

由此可见,扎煞本来更古老的写法是“觰沙”,也可写为“奓沙”,在这两种写法中,读音都是zhā shā。

韩愈诗,钱仲联注本

先说觰沙。唐朝韩愈写有一首叫《月蚀诗效玉川子作》的五言古诗,其中一两句说“赤鸟司南方,尾赤翅觰沙”,赤鸟的翅膀觰沙,就是张开的意思。

宋朝苏东坡有一叫做《於潜女》的七言古诗,是描写江南女子的,他在写到女子的妆束时说“觰沙鬓发丝穿杼”,意思是女子的鬓发蓬松开了,再用梳子一类的东西绾住,就好像丝麻等物穿在梭子上一样。说女子的鬓发“觰沙”,就是指头发蓬松张开的意思。

韩愈和苏东坡都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他们在遣词造句时,几乎可以说“字字有来历”。比如,历来注释苏东坡诗歌的人,都在注释苏东坡的这句诗中,引用韩愈的诗做为例证。觰、沙两字连用,目前查到的古籍资料中显示,韩愈为第一人。那韩愈诗用这两个字,出处又在哪里呢?

这本书在训诂学上极为重要。

清朝乾隆时期的方世举认为,韩愈诗中的觰字有来由,并引《说文解字》为证。在《说文解字》中许慎说,觰是一种野兽,另外还有一种说法是“下大也”。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进而解释说,这种野兽的角下面大,因此叫做“觰”。

《广雅》这部古老的词典解释说,“觰,大也”,清朝王念孙在《广雅疏证》又说,觰就是奢的意思,而奢也是大的意思。由此看来,觰的意思就是张开后变得越来越大。

关于“沙”字的出处,今人钱仲联认为它出自诗经的《毛传》和《正义》、以及《礼记正义》里,在这些典籍里,有的沙字音义与娑相同。而“娑”的本义则为女子起舞,因此这个字从女沙声,钱仲联说“此公诗沙字所本”。因此,觰沙的沙字有起舞的含义,起舞自然就有张开和增大的意思。觰有张开增大意,沙也有张开增大意,两字同意而且叠韵,成就了觰沙这个词汇。

笔者去年曾专访位于江苏高邮的王念孙父子纪念馆。

再说奓沙。奓这个字就是奢,尽管两种字形,却是同一个字。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奓是籀文(大篆)的奢字。上文说过,奢和觰都是大的意思,因此,奓沙就是觰沙的另一种写法而已。还有写作渣沙的,以渣代觰或奓,也是同音假借。

由此看来,“觰沙”这个词要比“扎煞”更有来历,也更符合祖先造字的本义。当然,语言有个约定俗成的规律,扎煞已经使用日久,不能算是错字了。不过使用觰沙,或许更加古雅罢了。

不过要注意的是,有青岛方言的语义中,扎煞除了描写张开这个运作外,还被引伸到描写人的一种神情状态,指自鸣得意或心高气傲。比如说,“你赢了这盘棋后扎煞什么?”“这次考试你考了一百分,有什么好扎煞的?”这种引伸意,可能是青岛方言里所独有的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