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思网 > 杂谈 > 正文

​西域文化研究之回纥汗国文化

2025-03-18 19:07 来源:对思网 点击:

西域文化研究之回纥汗国文化

#暑期创作大赛#西域文化研究之回纥汗国文化



回纥汗国是维吾尔民族历史上的一个重大历史阶段。也是形成统一维吾尔民族的重大转折时期之一。六世纪末开始,在北方草原地带,维吾尔部逐渐兴起。一个半世纪后,维吾尔部建立起强大的回纥汗国,为继续开拓祖国北部疆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如今,当我们寻觅维吾尔民族一系列民族特征的历史渊源时,必然要追溯到回纥汗国时期。

现在,我们探讨回纥汗国的文化。它包括文字、语言、建筑、宗教、舞蹈和音乐。

文字:这一时期维吾尔主要使用的是古突厥文。古突厥文最早在鄂尔浑河流域发现。因为它的字形接近古代北欧卢尼文,所以习惯上把这种文字称作鄂尔浑——卢尼文。

鄂尔浑——卢尼文是一种音节字母混合式的文字。一个音节在和不同的音节拼写时有不同的书写形式,因此,二十六个音位用了九十多个符号。字母不连写。每个字后边用半支点隔开。共有三十八个字母,其中四个是元音,其余全属辅音。

属于这一时期的文字文献,主要是一些碑铭。这些碑铭最早发现于1889年。当时,俄国学者雅德林采夫等深入鄂尔浑河地区寻找回汗国古都的时候,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柴达木湖附近,发现了《阙特勒碑》,《芯伽可汗碑》,以及《九姓回鹘可汗碑》。后来,在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又陆续发现了《回纥英武威远毗伽可汗碑》,《敦欲谷碑》。

《九姓回鹘可汗碑》和《回纥毗伽可汗碑》是记述回纥可汗事迹的。其余的三个碑,是记述突厥可汗事迹的。

最初解读这些碑文的,是丹麦学者汤姆森。1893年,汤姆森将其研究成果公布于世。同年,汤姆森出版了自己的专著《鄂尔浑碑铭文字》。其后,俄国人拉德洛夫与德国人设以德先后将这部专著翻译成俄文和德文。英国人洛斯又把它转译成英文。1935年,我国学者韩儒林根据德文和英文译本,将其翻译成汉文。

语言:回纥汗国时期重要的文化成果,要算是统一的维吾尔语言的形成。当回纥汗国的历史成为遥远的过去的时候,唯有它在维吾尔语言方面结出的果实,长久地留在维吾尔人民中间,并成为维吾尔民族的主要标志之一。

统一的维吾尔语形成的过程,是和他们政治势力壮大的节拍一致的。维吾尔语言正式为自己开拓领域的时期,大约相当于维吾尔部落联盟——外九部——形成的时期。起初,由于部落联盟的诸成员之间是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因此,维吾尔语不得不容忍其他部族语言与自己共存。

回纥汗国的建立,为维吾尔语的推广,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维吾尔语在汗国疆域内获得了官方语言的地位。

在维系和增进维吾尔部落联盟诸成员之间的联系方面,维吾尔语起了重要作用。这期间,也是维吾尔语得以充实和完善的过程。为我们的论点提供证据的是上述诸碑文。它们表明,维吾尔语的语法结构和基本词汇正趋于稳定。

回纥汗国后期,原维吾尔部落联盟大部份成员的族名,都不复存在。它们完全融合于维吾尔这个族名之下,维吾尔民族经历了自己历史上的第一次大融合。其间,维吾尔语起到的推动作用,无疑是巨大的。

建筑:随着维吾尔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回纥汗国境内出现了一系列城市。维吾尔在色楞格河畔建筑的有富贵城;在鄂尔浑流域建筑的有现名为哈喇巴拉哈逊的城。

哈喇巴拉哈逊城是回纥汗国的都城。这是一座规模宏伟的建筑群。整个城址占地二十五平方公里。废墟上残存着城堡的围墙和城堡里浴池的池基。城廓的中心部份,有特殊的墙垣围绕,其面积有一平方公里。再向外,是人烟稀少的定居区。整个城堡不但面积很大,它的墙垣现存部份还高达十公尺。城堡中心耸立着的瞭望楼,高达十四公尺。在宫庭建筑物废墟中,发掘到了美丽的塑像瓦片。这些瓦片,显然是用以装饰建筑物的。街道和建筑遗址长达二十四公里。哈喇巴拉哈逊建筑群规模之雄伟、布局之合理,装饰之优美,表明回纥汗国时期的建筑艺术和手工业艺术都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宗教:回纥汗国时期,维吾尔部众所信奉的主要宗教是萨满教。萨满教是一种近似巫术的宗教,缺乏固定的教义和教律。是我国北方游牧民族传统的宗教。

萨满教不但被一般维吾尔部众所信奉,而且也博得回纥汗国统治阶层的赞助和信任。萨满们经常为可汗预卜未来,因而成为汗国统治阶层的智囊。

762年以后,摩尼教开始在汗国传播,并且逐渐取代萨满教,成为汗国极有权势的宗教。

最早将摩尼教引入维吾尔地区的,是维吾尔登里可汗。登里可汗率领维吾尔军队配合唐朝平定史思明叛乱,攻克洛阳之后,在洛阳与摩尼教士初次接触。史思明叛乱平定以后,登里可汗带回四名摩尼教士,于是,摩尼教在回纥汗国传播开来。后来,登里可汗本人也皈依了摩尼教,接着,维吾尔达官贵人相率信奉了摩尼教。

摩尼教士在汗国后期广泛参与政治、军事活动一事表明,摩尼教在汗国取得了很大的势力地位。他们与操纵汗国贸易的粟特商人一起,成为左右汗国政局的巨大势力。

掌握在统治者手里的宗教,不但使人民服从统治者,而且也是统治者内部争权夺利的手段之一。780年,回纥汗国宰相顿莫贺达干起兵袭杀了登里可汗,同时屠杀了粟特商人和摩尼教士二千多人。摩尼教成为这场政治风波的主要牺性品之一。摩尼教在806年以后曾经一度恢复过自己在维吾尔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但是毕竟失去了当年兴旺时期的势头。

舞蹈和音乐:我们在两唐书中见到过有关维吾尔午蹈的记载。不过,很难想像这到底是娱乐性质的,或者是仪式性质的。假设两唐书中的舞蹈二字是指仪式性质的,那么,我们仍然可以在其他方面寻找维吾尔舞蹈的线索。这就是萨满巫师的跳神仪式。这种跳神仪式,在维吾尔民间,以及我国北方其他游牧民族中间,差不多流传到了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就我们的所见而言,巫师跳神仪式的一部份,是纯粹的舞蹈。

如果我们大体上能够确定现代巫师的跳神与若干世纪以前的巫师跳神基本相似,那么,我们便可以进而想像得出,那时候的维吾尔音乐是一种具有强烈节奏的音乐。这种明快而强烈的节奏感,完全适合于表达当时维吾尔人那种草原气质的骁勇心里状态。

在维吾尔民族的历史上,回纥汗国时期不仅是维吾尔早期政治活动最集中的时期,而且是维吾尔民族的许多基础因素萌发的时期。其中,经受时代洪流的淘汰,而保持并发展了自己的,当然是维吾尔文化了。汗国时期形成的某些文化要素,如文字、宗教,在汗国崩溃以后漫长的时间里,继续活跃在维吾尔中间,成为维吾尔民族历史进程的明显阶段。而另一些文化要素,如族名,语言,则一直延续到现代。当人们对维吾尔民族的某些文化现象作历史性追忆的时候,自然地,要将思路推移到回纥汗国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