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思网 > 杂谈 > 正文

​老北京为什么称点心为饽饽?

2025-03-16 19:28 来源:对思网 点击:

老北京为什么称点心为饽饽?

“饽饽”,您知道是什么吗?我第一次听到这个词儿,以为也就仅仅是馒头,其实,这“饽饽”包含着好多玩意儿呢!

“饽饽”是满族人对多种面食的统称,饽饽的原料为糜子、粘谷和粘高粱。粘谷加工去皮,称为小黄米。粘高粱加工去皮叫粘高粱米,这三种米经碾磨加工,粉碎成“面状”,然后才能制成各种饽饽。

“饽饽”一词出现,是从元代开始的。饽饽原是蒙古族的一种点心,渐渐地,满族点心也慢慢出现在了市面儿上。既然满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注重文化的民族,自然也与很多民族一样对于礼数十分重视。而饽饽作为一种传统吃食,自然在很多礼数中有着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在婚丧礼俗以及祭祀祖先和敬神时也多用各种饽饽。

随着满族人入主中原,成为北京一带的各种小吃,如“萨其马”、“驴打滚”等已成为有名的小吃。清中期后,各大城市都有饽饽铺子,做各种饽饽,较出名的有“大八件”、“小八件”等。

现在,有个说法儿是“香饽饽”,本是有些地区称金灯果为香饽饽(也就是咱俗称的菇娘儿),据说有开胃、助消化、补血、降压、提神之功效。由于金灯果的外型,并且闻上去香气扑鼻,而且有药用价值,故老百姓都称之为“香饽饽”。因此,现在也引申出受人欢迎的人或事儿称为香饽饽。

无论饽饽的历史如何,经过年年岁岁的传承,它已经成为北京传统的吃食了。过年过节的回个老家,老家儿要是问您吃不吃饽饽,您可别再简单的想成是咱的白面馒头啦!

(央视)